close

「健康住宅」在SARS過後成為房市的特殊名詞,涵蓋的概念為擁有綠地、大棟距、良好的採光等立地條件為主要特色

 

「健康住宅」在SARS過後成為房市的特殊名詞,涵蓋的概念為擁有綠地、大棟距、良好的採光等立地條件為主要特色,進一步延伸到建築本身則為無毒害的建材、適宜人居的空間設計,以及具有環保概念、綠建築的住宅產品。

 

 

健康概念社區消費者新寵

 

 

SARS期間,戶數多的電梯華廈社區成為疾病傳播的高危險溫床,因此,在疫情消弭後,像是低密度開發的住宅社區,鄰近大型開放空間的公園、綠地等社區、通風採光佳的獨棟電梯住宅大樓,具有健康休閒概念的社區,都成為健康住宅的範疇。

 

 

國內有關健康住宅的建案還有待開發,目前坊間的推案多以鄰近綠地、公園的自然立地條件為主,在建築物本身的規劃設計上,還需要多學習國際的實務;以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住宅定義為能使居住者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於良好狀態。

 

 

世衛訂標準健康住宅有依據

 

 

世衛也訂定了15項標準,包括
1、引起過敏的化學物質濃度很低
2、盡量不使用易散的化學膠合板、裝修材料
3、設有性能良好的換氣設備
4、廚房或吸煙處要設局部排氣設備
5、起居室、臥室、廚房、廁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攝氏17至27度間
6、室內濕度全年保持在40%至70%間
7、二氧化碳低於1000PPM。

 

 

8、懸浮粉塵濃度低於0.15mg/平方米
9、噪聲小於50分貝
10、一天日照在3小時以上
11、足夠亮度的照明設備
12、有足夠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13、具足夠人均建築面積,確保私密性
14、便於照護老人與生理殘障者
15、若建材含有有害物質,在竣工後要一段安全時間才能入住。

 

 

台灣健康住宅噱頭重於實用

 

 

再加上環保概念的興起,綠建築也成為健康住宅的特點,只不過國內目前的發展仍在起步,政府規章並無周延的規範,坊間所稱的「健康住宅」仍屬於建案行銷包裝的一個賣點,實質的住宅機能上還有大的進步空間。

 

 

從外環境來看,健康住宅須符合「陽光」、「空氣」、「水」的條件,也就是貼近自然環境的要件,以往許多建案強調室內空調,現在則是標榜建築物「自己會呼吸」,也就是可以自動是內外進行換氣,經由建築設計把熱氣排出、引進新鮮空氣,使室內降溫,而不是全部依賴空調。

 

 

改善微氣候大家有責任

 

 

都會區許多大樓為玻璃帷幕,為了讓室內不受列日的高溫影響,建商採用有隔熱效果的建材,白天避免過度吸熱,到了夜間即使散熱也不致對都市溫度有太多影響,較新式的設計則是直接在居家引進綠意形塑成生態住宅,以往都在社區中庭設置花園,現在新推案會把各家的陽台或者玄關設置花園,讓植栽扮演調節為氣候的功能。

 

 

建材方面採用無毒的健康建材,不使用會產生甲醛的建材,避免會成為污染源的建材都要避開,還要環保可回收,並且具備節能的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rren.chen 的頭像
    darren.chen

    兩個兒子的爸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