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年齡愈大,動脈硬化程度會愈來愈嚴重,中風發病率也跟著提高。中華民國女中醫師協會榮譽理事長呂張卻醫師表示,中風可分為出血型腦中風及缺血型腦中風(又稱梗塞型中風),民眾有短暫腦缺血現象,當心這就是所謂的「小中風」。

呂張卻醫師指出,現代醫學的「短暫腦缺血發作」是指腦內血流或流向腦的供血突然發生短暫中斷,產生一時性、局限性的神經症狀和體徵。一般持續時間短暫,由數分鐘到數小時都有,且又在廿四小時內完全恢復正常,並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狀。

「短暫腦缺血發作」包括單側或雙側的手腳發麻、感覺喪失、運動遲鈍、意識不清、呼吸困難、言語障礙、無力或失聯、單眼或雙眼視覺障礙、頭暈目眩、小便失禁、遺尿等,相當於傳統中醫所謂的「小中風」或「中風先兆」等。

不過,患者可能會反覆發作,反覆發作越是頻繁者,發生腦梗死的機率就越高。由於短暫腦缺血的發作時間短暫,又不留任何後遺症狀,所以容易被人們所輕忽,常陷於中風的危險邊緣而不自知,換句話說,短暫腦缺血的發作就是中風的危險因素。

根據調查,曾有過「短暫腦缺血發作」的民眾,有36.9%的人沒有作進一步的檢查,30.5%的人仍繼續它的喝酒習慣,26.6%的人仍在抽菸,69.4%的人體重超重,47.6%的人不做運動,由此顯示出民眾常忽略個人的身體健康。

視氣虛、痰阻、血瘀證候 活血化瘀、豁痰通絡

民眾常忽略短暫性腦缺血的存在,所以事先了解發作相關症狀就變得很重要。呂張卻醫師表示,雖然短暫腦缺血多由於腦動脈硬化所引起,但因發作持續時間短暫,又無後遺症,病人就診時已無症狀和證候,診斷時只能依病史詳查病因,因此更須小心防範。

呂張卻醫師指出,現代醫學用科學儀器如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造影做出診斷的依據,證實短暫腦缺血發作的臨床症狀表現不一,因腦血管缺血部位不同,產生相對應的神經功能缺損也就有所差異;不過也進一步證實短暫腦缺血的發作,絕大多數是由腦動脈硬化引起,主要病因是內頸動脈和椎動脈的粥樣硬化。

傳統中醫有所謂「虛風賊邪,不能獨傷於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說法,也就是說,疾病的形成必有其因素存在。呂張卻強調,人們常疏忽元氣慢慢虧損的症狀,因為不痛不癢、無寒無熱、不會妨礙飲食起居,然而輕微的症狀都是發病的先兆,民眾不可不慎。

短暫性腦缺血產生時該怎麼辦?呂張卻醫師表示,中醫治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需視氣虛、痰阻、血瘀等證候,採用活血化瘀、豁痰通絡等方法治療。

呂張卻指出,短暫性腦缺血因發作時間短且無後遺症,傳統中醫將其列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症。本虛者心、肝、脾、腎等功能虛損,有氣血不足現象;標實者為風、火、痰、瘀,治療上可採補陽還五湯(處方成分為生黃耆、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用水煎服。

呂張卻進一步指出,補陽還五湯能補氣、活血、通絡,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等症狀,其中黃耆能大補元氣,令氣旺以促血行,當歸補血,歸尾活血,取其祛瘀而不傷正氣,佐地龍以通經絡,赤芍、桃仁、紅花、川芎能活血化瘀,行氣通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