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受虐事件頻傳!馬偕醫院急診分析近一、二年來醫病患,疑似老人受暴、受虐逾百件,受虐者以七十五歲以上「老人」居多,以「家人」為最主要施虐者。受虐老人七成都是女性,但僅四分之一「自覺」受虐。

專家說,老人受虐除了明顯外在肢體傷害,還包含照顧者動作粗魯、眼神惡劣、言語嘲諷、長期不餵食等。但因老人多數不願「聲張」,寧可默默承擔,外人反而難以介入協助。

馬偕醫院急診主任張文翰說,急診收治到的老人受虐案件越來越多,二年已超過百件。男女受虐比為七比三。個案以高齡、痴呆、行動不便者居多,家人尤其是同住子女為主要施虐者,兒子占二分之一,十五%為配偶,十五%是女兒。其餘為同住照顧的親友或照顧者。

不過,當第一線醫護人員察覺老人家疑似有受虐情況,並主動詢問是否有需要協助之處,除了已無法語言表達者,僅有四分之一個案老人自覺受虐。

張文翰說,二分之一急診收治的老人受虐事件為明顯肢體性外傷,包括手臂部位因不當拉扯導致瘀青、肱骨骨折,肩關節骨折脫臼,及下半身股骨骨折。多因照顧者在原本應給老人「扶持」時,因缺乏耐性而猛力拉扯所致。另外還包括長期臥床者的嚴重褥瘡、擦澡時的熱水燙傷。

另外二、三成為暴力毆傷,如重擊腹部導致瘀青,惡意的語言嘲諷,諸如詛咒老人快點去死、免得拖累,其餘為未給予正常餵食、刻意忽視。

張文翰指出,國人傳統觀念覺得老人家能與子女同住才是「福氣」,但照顧老人有特別技巧,需要學習教育。最常見的問題是,照顧者因自己也有生活要打拚,漸漸失去耐心,視老人為累贅。

他提醒,鄰近的日本是全世界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年通報的老人受虐事件達一萬二千件,但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老人身心照顧都需要大家更用心,大家應一起留意身邊的老人過得好不好,多一點關懷。他也呼籲老人,若受到虐待應主動對外求援,不要只是忍耐。

吞忍護子女 老人受虐黑數高

朱武智/台北報導

老人受虐受暴問題隨著社會高齡化而日趨嚴重!老人福利聯盟認為,老人因抱持「家醜不外揚」、「子女再壞,總是自己生的」心態,若報警處理的話,孩子會沒面子,總在長期受虐且生命面臨威脅時,才會對外求援,潛藏的黑數非常高。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指出,照顧者長期承受壓力,確實可能失控,一味怪罪指責「不孝」恐太沉重。

老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全台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目前約二三○萬,從健康經濟而言,算是社會弱勢。但以「一一三」專線為例,多數民眾只知用於保護兒童與婦女,不知「一一三」也受理老人受虐通報。

吳玉琴說,由此可見,社會對老人受虐受暴的忽視,相關案例調查與統計也很欠缺。

她也認為,老人受虐統計調查不易進行,因為涉及價值觀。多數老人總想著「子女再壞再惡,總是自己生養」、「孩子只是一時忤逆,並非不孝」等想法。有些老父母也顧慮,若動不動就對外聲揚孩子對父母施虐施暴,或通報警方處理,孩子在街坊鄰居眼中會無地自容、沒面子。

一一三也受理老人受虐通報

最重要是,吳玉琴說,老人受虐受暴若通報警方成案,孩子可能要吃官司,以致多數老人含淚吞忍。除非面臨長期受虐受暴,甚至生命有危險,老人才會割捨親情求援。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穎叡表示,老人受虐受暴不能單看表象,也要探究原因與背景。尤其老人年邁體衰且罹患重症,子女因長期照料而身心承受極大壓力,若還要兼顧家庭、事業,可能面臨精神崩潰、罹患憂鬱症,導致本身也需要接受治療

陳穎叡指出,照顧者的兄弟姊妹也應伸援手,不能讓特定人單獨且長期承擔對老人照料的責任與壓力。照顧者也應喘息、放鬆

他說,台灣的社會已呈現高齡化結構,政府除要廣設安養、托老機構,對於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服務與補助政策,更要加速落實。例如,研訂「家庭托顧」申設條件標準,讓照顧者真正獲得「喘息」,以降低老人受虐受暴機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