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面找到的座標資訊,比方這裡是「小bobo的家」這位帥哥的拍照地點,就可以回到Google Earth製作我們自己的地標了。雖然我們也會簡單的替地標加入相片,不過這和相片加入座標資訊(Geotag)是不一樣的,這裡的目的是拆解KMZ(詳 見「關鍵字」的解說),也就是Google Earth分享地標的檔案結構。
------------------------------------------------------------------------
@關鍵字:KMZ、KML
KML (Keyhole Markup Language)可想而知,是從過去開發Gogole Earth的Keyhole公司命名的程式語言,而KMZ則是壓縮出來的檔案副檔名。它是一組基於XML語法的程式,可以在Google Earth或Google Maps上描繪點、線段、圖片、甚至3D模型等等各種不同的加強影像。先前我們介紹過的SketchUp繪圖軟體,可以把3D模型直接放進Google Earth地圖上,就是其中一種應用。 3D Warehouse連結:http://earth.google.com/3d.html
------------------------------------------------------------------------
實際的Geotag,和呈現在Google Earth上的效果,用「分享篇」搭配Picasa 2.5的方法會來得更炫更方便。而不管是自製、或是用Picasa輔助、還是各種網路上找到的景點地標,都可以從Google Earth匯出成KMZ檔和其他人分享(Email或上傳到討論區),只要對方也有安裝Google Earth,按兩下打開你分享出來的KMZ,就會呈現和你的電腦上一樣的地標和說明資訊了。
1. 新增簡易地標︰首先我們製作一個陽春的地標,只有標題,沒有說明資訊,注意一開始做成的地標會放在「My Places」底下的「Temporary Places」暫存區,關閉Google Earth之前如果沒有放進個人資料夾就會消失。 再多觀察看看其他人做好的地標,你會發現裡頭可以使用一般的HTML語法,像是超連結、嵌入圖片等等。放個圖片感覺還蠻專業的,當然也符合我們地圖相簿的主旨。
2. 重新打包KMZ檔︰KMZ其實是個壓縮檔,除了KML程式檔,也可以把圖片一起打包進去,這裡我們加入一張小bobo先生的生活照, 再壓回ZIP格式,改副檔名KMZ就好了。要注意照片解析度別太大,一般來說長邊300像素就夠了,不然到時候地標被點開來就會佔滿整個螢幕,雖然可以用 HTML指定圖片大小,不過事先壓好大小,也可以節省製作出來的KMZ容量。 3. 編輯HTML資訊︰在一些地標上所看到的HTML格式,例如我們想做的嵌入圖片,其實直接在Description裡頭貼上原始碼就 可以辦到了,如果你有一些基礎概念應該會很好上手。這裡我們只用到一個標籤,就是<img src=”files/sbobo.jpg”>,意思是加入圖片,並指定路徑是當前目錄下的「files」目錄裡的sbobo.jpg圖檔。沒有被標籤包 圍的就是一般的說明內文了,這裡我們在開頭的地方隨便輸入幾個字。 注意單單貼上<img>標籤時,地標底下的說明文字會有火星文亂碼出現,這雖然是個無聊的小bug,倒也讓筆者折騰了好一陣子,研究別人製作的地標,似乎有好幾種方法可以解決,最簡單的就是再外加一個
標籤。
4. 播放及分享旅遊景點︰製作好地標之後,我們可能想從某個特定角度觀看小bobo的家,這時候可以旋轉地圖的方位、視角再重新定位,不過這並不是必要的,如果是要分享給網友,可能在播放的時候讓別人覺得有點困擾。
製作好幾個地標之後,就可以串連成一個簡單的旅遊日記,將它們整理到My Places底下的「小bobo一日遊」資料夾,以後只要把它勾選起來,再按底下的「播放」鈕,Google Earth就可以按照順序一一飛向一日遊的景點。如果想讓朋友分享你的美好回憶,直接選取、匯出整個資料夾為KMZ,其他人就可以用Google Earth打開來觀賞了。 玩到這裡,雖然還沒有為相片嵌入座標資訊(Geotag),但玩熟Google Earth的用法、分享架構是個很好的基礎起點,網頁上的Geotag也算是和Google Earth息息相關的延伸,事實上Google也把Google Earth當成Geotag的製作、分享、和播放介面,而實作方法在接下來的「分享篇」一開始就會用到了。
- Jan 25 Thu 2007 11:52
分享Google Earth景點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