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不怎麼受到景氣影響的豪宅市場,都必須靠大量的廣告,以及無法在台灣購用自用住宅的「大陸富豪」來拉抬聲勢,那麼,一般自用住宅市場又怎麼可能「逆勢而為」,違反市場的應有供需法則呢? 






上個星期三,筆者參加一場由台灣金融總會,邀請大陸北京大學朱家祥教授,針對大陸總體金融狀況所做的分析演講。

 

朱教授是原本任教於台灣大學的教授,2006年受聘於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靠著貼近市場的觀察,再加上計量經濟的背景,朱教授雖然在資訊不透明的環境限制下,還能夠以有限數據所繪成的指標模型,描述大陸目前的金融問題所在。

 

儘管朱教授演講的重點,是比較複雜而專業的計量分析,而不單純只是對大陸投資市場的預測。但是根據他的觀察,在預期利率持續走高,以及人民幣可能升值的前提下,熱錢仍將源源不斷地流入。

 

由於大陸可投資項目受限,過多熱錢只有兩條出路,一是股票市場,另一個則是房地產市場。不過,因為大陸股市未來變數仍多,朱教授認為過多游資的唯一出路,就只剩下房地產市場可期。

 

當然,現階段國人很難直接投資大陸股市或房地產,對本專欄的讀者來說,最關心的莫過於國內市場。而如果將焦點拉回台灣,這種「過多游資尋求投資出口」的預期,恐怕也是許多專家看好國內的股票及房地產市場,特別是房地產市場後市的重要觀察指標。

 

有確切數字佐證的是:截至今年第一季為止,上市櫃公司累計投資大陸金額,達7176億元,較去年底減少145億元。相對之下,台商透過減資方式,將資金上繳台灣母公司的情況也逐漸增加,今年第一季上市櫃公司投資收益匯回金額達103億元,累計匯回金額達739億元。以上還不包括許許多多中、小型台商,透過各種管道匯回台灣的資金。

 

還記得前一陣子,某政大地政系教授發表了「看空未來房市」的言論後,便受到許多市場人士的「圍剿」。事實上,房價計算的公式非常複雜,同時與股市相比,房地產市場包括了自住與投資兩種不同的參與者。而這兩群人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總是相對而衝突的。

 

根據經建會2007年的調查顯示,國人平均要不吃不喝七年多(北市要10年左右),才能買一棟房子。當買房子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多數媒體、專家都公然看多房市之際,筆者希望在此提供一些投資十幾、二十多年老手們,對國內房地產市場前景(不論自住或投資)的一些看法與購屋建議。

 

首先,豪宅市場與一般住宅市場應該是兩個世界,不能混為一談。台灣目前豪宅市場看的指標不在於供需狀況,它幾乎沒有供需失衡的問題。因為只要目前國內遺產稅法中,有關房地產的計價方式(按照公告現值而非市場)的政策不改變,豪宅市場就沒有供大於求的一天。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買豪宅既然是為了避稅,就不要想「拿它來出租」,因為它肯定不會太划算(畢竟會去「租」豪宅住的人並不多)。所以,買豪宅的人心裡一定要有「買『不動產』的心理準備」。

 

儘管豪宅市場可能熱呼呼,燒滾滾,卻不保證一般住宅市場(特別是中低價位或區段的物件)也一樣可以水漲船高。因為大多數人不是沒有能力購買第二棟房子,就是也只需要一棟房子來住。

 

儘管建商或賣方,可以任意提高每坪售價,在嚴格受限於「供需關係」之下,議價空間將會越來越大,成交時間也會跟著拉長。這對投資客來說,都是成本增加的隱憂。

 

二、市場搶手與否,與廣告曝光量成反比。就算豪宅市場與一般自住房屋市場,是呈現「脫勾」的走勢,但是在供應量大增的前提下,不是所有的建案,都能順利地用高價銷售一空。

 

因為根據住展雜誌之前統計,今年329檔(3月1日至4月30日,共2個月)推案量為2200億,創下93年以來新紀錄,但「520檔」顯然更為火熱,一個月就高達1200億元。

 

一位市場老手就說得好:當國內房地產業者頻頻邀請對岸「富豪」來台考察,各大媒體競相刊登房地產專刊之下,要說國內房地產市場只多不空,那根本就是騙人的。

 

這位朋友所持的重要依據,就在於「搶手的東西不需要打廣告」這句鐵則。要知道好賣的東西,是絕對不會大打廣告的。而一般房市在供不應求之際,建商一推出新建案,至少建案週邊厝邊頭尾的鄰居,一定會率先「賞光」。

 

通常,這群投資客是最了解當地建案投資潛力的一群,因為他們住在附近,或者對建築物所在區位附近的生活機能知之甚詳,同時也深知附近建案的每坪合理價格。

 

因此,如果這群人都不買,還要靠建商花大筆銀兩,在各大媒體的房地產專刊中刊登廣告,吸引外來客進行投資,那絕對不會是房地產榮景的應有象徵。所以可以這麼說:「房地產建案廣告打得越凶,越是表示餘屋眾多,難以脫手」。

 

假如不怎麼受到景氣影響的豪宅市場,都必須靠大量的廣告,以及無法在台灣購用自用住宅的「大陸富豪」來拉抬聲勢,那麼,一般自用住宅市場又怎麼可能「逆勢而為」,違反市場的應有供需法則呢?

 

三、如果是為了節稅而購屋,選擇標的恐怕就與自住或投資完全不同,選擇標準應該比照「豪宅」,而不是一般普通的自用住宅。想要購買最具節稅效果的房子,必須符合「售價遠遠高於公告地價」的標準。一般來說,符合這樣條件的最佳標的,應該是那些公告地價低的區域,所蓋的「高價豪宅」,這樣才越能幫助有錢人,隱藏掉更多的現金。

 

不過,世間的事有一好,卻總有一壞。因為這些「高價豪宅」雖然節稅效果一流,但是如果所處區位不佳,房子的賣相又不好,未來繼承的子女想要原價以上脫手,或是靠著出租來獲得收益,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就是說,這種一流節稅屋,恐怕是個只能幫子女順利節遺產稅,日後卻無法創造更高收益的真正「不動產」哩!

 

四、想藉由入住豪宅,進而擠身豪門階級的人更需要注意:不是建材頂級,每坪價格超貴的,才叫做「豪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是同樣臭味相投的人,是入住不了同一個大樓或社區的。因為這些人對鄰居的要求,不僅是錢多,品味與格調也同樣重要。

 

因此,對於想住進豪宅的人來說,選地點、選鄰居,將比選建材、選價位要重要得多。否則,你將會發現:左鄰右舍住的人,只是單純的「錢有很多」,自己頂多也只是個「住在窮人區裡的富人」而已。

 

五、對於「買房子自住」的人來說,關鍵不在價格的高低,而在於「願不願意用那個價格,換得那樣的一棟房子」。當然,每個人對「價格與價值」的認定都不一樣,但是,相信沒有人願意當「幫別的投資客順利賺價差」的呆子。因此,自住購屋人必須對週邊物件瞭若執掌。但是這項工作,絕對不能靠房屋仲介來完成。

 

筆者的朋友就曾碰到一位這樣的人,受到房屋業務員三寸不爛之舌的鼓動,買下一間每坪40萬元,屋齡高達20多年,位於四樓的中古屋。姑且不論這中古屋的公設比多麼得低,視野有多麼好,但問題是:距離這中古屋才沒隔幾步,去年才開始銷售,至今還未完工的預售屋,每坪訂價也不過50萬元(實際銷售據說也只有40萬出頭)。

 

筆者的朋友評論,他朋友之所以會買到如此高價,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房仲業務員的不斷慫恿,再加上他受到媒體一片看好的假象所惑,以為房地產市場真的是「無往不利」,才會用那麼高的「天價」,購買了一個別人都以轉手為目的,希望投資賺好幾成或好幾倍的房子。

 

六、在專業分工下,買房子雖然不用事必躬親,但還是要做點小小的市調,以免被誤導。為了避免讓自己成為幫他人抬轎,投資獲利的呆子,投資老手們建議想要購屋自住的人,一定要親自跑一趟市場。探聽一下附近中古屋的行情,如果有新推出的建案,也可以問問訂價與實際成交價之間的關係…。

 

通常這類問題,最好是找想買房子附近,開了很久的店家。這些在地人因住久了,對週遭人、事、物都會瞭若指掌。不管是房價,還是其他問題(例如房子乾不乾淨?是不是海砂屋、幅射屋等問題房子?隔壁鄰居是好是壞?…)幾乎都知之甚詳,絕對是很好的諮詢的對象。

 

很多人怕麻煩,覺得委託中間人即可。沒錯,上述關於房子的一些問題,或許中間人都可以解決,但是熟悉房仲運作流程的老手都知道:關於其中的「經過投資客轉手了幾次?轉手價格是多少?」,卻不見得會誠實以對。

 

更重要的是,如果購屋者看到的房子,是裝潢得既新且美的,越有可能出現問題。儘管這樣的標的不一定是漏水等有問題的狀況,卻極有可能是專門為了抬高價錢出售,而刻意裝修的房子。

 

七、少碰別人已經裝潢過的房子。懂得抬高價錢的房地產投資老手都知道:用低價買進一棟不起眼的房子,經過簡單的裝修,馬上就可以因為賣相佳而高價脫手。

 

既然如此,想要買到最經濟實惠的房子來自住的人,或者是想要賺更多價差的投資客,就應該聰明地避開具有上述特徵的「標的」,才有可能壓低購買的成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