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凱琳  出處:Cheers 2008/10

 

 

又到了績效評估的時候了。然而,不論是對主管或是員工而言,卻是避之唯恐不及。其實,績效評估不應只是徒具形式而已。身為主管的你,有能力、也必須改變績效評估的流程與做法,讓員工了解自己的表現到底是如何,未來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機會。

 

感覺就像是才完成了年度計劃,轉眼間,時間過了大半年,又得要面對另一個煩惱:績效評估。填寫不完的表格、算不完的數字、艱澀難懂的評估指標。「不過就是紙上作業,看不出有什麼效果,只是在浪費時間。」績效評估真的只是徒增主管與員工的困擾,而無法創造任何實質的效果嗎?其實不然。績效評估的有效與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創造對話的機會、同時包含評估與指導的過程、建立向上評估的機制。 

成功關鍵 1.創造對話的機會才是重點,表格僅是參考

「真正有效的評估,不在於表格設計有多完美,而在於人本身,」美國心理學會(Psychological Associates)創辦人維克特‧布祖塔(Victor R. Buzzotta)說道。

在進行績效評估時,我們很容易受到表格的牽制,完全照表操課,依據表格所條例的項目逐一問答,流於形式。主管應擺脫表格的框架,自己設定績效評估的主軸,事先擬定好某些重要的議題,在績效評估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溝通。

績效評量的主角是員工,他真的很希望知道,主管對於他過去這半年來的表現,到底有什麼樣的想法?未來他是否更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他要如何做才能成功?表格只是輔助工具,藉由量化的數據,做為評估時的參考。當彼此溝通某個重要的問題時,可以針對表格上所列出的相關細目作為討論內容的依據,才不至於過於空泛。

你可以在績效評估之前,事先想好問題,並告訴員工,讓他們有準備的時間。在進行績效評估時,便可以藉由這些問題,引導員工在績效評估的過程中,多多表達意見。

創意教學軟體公司(Creative Courseware)執行長康妮‧史瓦茲(Connie Swartz)的做法值得參考。通常她會在事前請員工思考以下的問題:

 

過去這段時間,自己感到最驕傲的成就是什麼?原因何在?

過去這段時間,自己學到了什麼?

在工作上最感到挫折的事情是什麼?

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改變,最想改變哪一件事情?

主管可以依照實際狀況的不同自行設計問題。最重要的是,讓員工有準備的時間,而不是等到實際評估績效時,突然丟出問題,讓員工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問答,反而失去了溝通的意義。

另一方面,主管也應該做好事前的準備,思考清楚以下的問題,有了明確的想法,才能確實的溝通:

員工工作表現的好壞,是否與他本身所具備的某些優勢或是缺點有關?

表現不佳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員工的問題是因為缺乏動機,或是能力不足?如果是能力不足,是因為個人的問題,還是缺乏訓練與經驗的結果?

員工是否有某些限制或是缺點是不可改變的?這些缺點會影響他的工作表現嗎?如果這些缺點已經影響到團隊,那麼就應該慎重考慮是否有調整工作內容的必要。

員工是否有某些潛能仍未完全得到發揮?該如何幫助他發揮自己的特長?

成功關鍵 2.不僅要評估,更要指導員工未來的發展

多數時候,我們在進行績效評估時,只做到評估的部分。事實上,績效評估的過程包含了兩個重要的目的:
 
一是評估(evaluation),也就是檢討員工過去的表現,做出具體的評價,決定是否應給予適當的獎酬,例如調薪或是職務的升遷等。
 
 二是指導(coaching),針對員工未來的發展,主管必須提供必要的協助與諮詢。例如,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的、員工有專長沒有獲得完全的發揮、員工未來在組織內的生涯發展。

 

 

因此,「在績效評估的過程中,主管同時扮演了兩種不同的角色。在評估的階段,主管的角色是裁判(judge);在指導的階段,則轉換為諮詢者(counselor)的角色,」南佛羅里達大學教授赫伯特.梅爾(Herbert H. Meyer)說道。

不同的目的,討論的焦點也有所不同,不應混淆在一起。當員工想著有沒有可能調薪時,又怎麼可能專心思考未來的發展?因此,績效評估的過程,必須分成兩個不同的階段來進行,才能真正達到效果。

成功關鍵 3.建立向上評估的機制,達成雙向的溝通

績效評估的失敗,還有另一重要的原因:主管與屬下之間權力的不平等。
 
員工的績效評估結果,必須由主管做出最後的決定。正因為如此,員工也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主管才真正掌握了績效評估的主導權,而自己只能被迫處於被動的角色,也因此容易產生防衛的心理。

那麼,該如何解決權力不平衡的問題?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畢爾(Michael Beer)認為,建立「向上評估」(upward appraisal)的管道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只有員工接受評估,主管也同樣要接受員工的評估。不一定要有正式的表格,主管可以主動提問,請員工給你一些建議:

你認為主管可以做什麼,讓你更容易完成工作?

如果你是主管,你最希望他改變哪一件事?
 
除了平衡彼此的權力關係之外,更重要的是,從員工的角度了解你與員工之間的互動情形,藉這個機會為自己與員工之間的關係,進行一次總體檢。

你們彼此之間是否曾有過誤會沒有化解?或是在互動上已存在某些問題,而沒有說出來?只要有任何小小的不愉快、不信任,都會影響到雙方未來的工作。除了平時的溝通之外,更應該透過績效評估的過程,重新修補或是強化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

 

 

該如何實際進行績效評估

那麼,該如何執行績效評估的流程?之前我們曾提及,績效評估包含了評估與指導兩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應從評估開始,也就是針對過去這段期間員工的整體表現成果,給予具體的評價。
 
這當中包括了員工自我評估與主管評估的部分。儘管你們兩人對某些項目的表現有不一樣的認知,也可以相互溝通與討論。但是,不要忘了,你仍必須做出最終的決定。

正如同比賽時,即使有再大的爭議,一旦裁判做出決定,就不應再去爭執。同樣的,打分數不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你可以給予員工表達意見的機會,但是你是做出最終決定的人。你不必在當下就有了決定,可以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此外,《如何進行有效的績效評估》的作者威廉‧史萬特別提醒,評估工作績效時,應包含兩個面向:
 
績效目標的達成:員工是否有達成前次績效評估所設定的目標。
 
行為的表現:除了目標的達成之外,你必須同時考量,員工達成目標時所表現的行為或是採取的行動,是否恰當。

舉例來說,因為這位員工的努力,產品能夠準時的上市。但是員工可能為了達成目標,破壞了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合作關係。因此,他在這件事的績效表現勢必得打一些折扣。
 
事實上,不僅達成目標很重要,如何達成目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評定員工的績效時,你必須同時考量兩個不同的面向。
 
以上評估的階段針對的是過去的表現,接下來則是要針對未來的表現進行討論,也就是指導的階段。

 

 

這個階段屬於開放式的討論。你可以依據先前要求員工事先思考的問題,來引導員工說出自己的想法,盡量讓員工多談談自己,包括了對自我的整體評價、自我的期望、本身所具備的優勢或是問題等。聽完員工的想法之後,主管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時主管扮演的是諮詢者的角色,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的意見給員工做為參考。

主管可以看出員工所沒看到的優點或是缺點,幫助員工更加清楚的看待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現,更暸解自己。
 
更重要的是,「主管應運用本身對於組織的理解,協助員工的成長,」管理大師道格拉斯.麥格雷格爾(Douglas McGregor)說道。身為主管的你,比員工更清楚,如何在這個組織內達成目標,如何才能在組織內有比較好的發展。

換句話說,主管的意見只是在彌補員工思考上的不足,讓他更能以組織整體的觀點來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
 
當然,任何的討論都必須有具體的結果,因此在結束績效評估之前,針對以下重要的問題,主管與員工必須達成共識:需要改進的問題、工作內容的調整、下一次績效評估之前應達成的績效目標等。這樣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績效評估的流程。

應避免的3大主觀偏見

在實際執行評估績效時,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客觀的原則。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公共行政教授詹姆斯.鮑曼(James S. Bowman)特別提醒,主管避免落入以下3種主觀偏見。

1.光環效應(halo effect)

單憑員工在某方面表現優異,就認定他在所有方面都表現不錯。這位員工通常能與客戶維持良好的關係,所以你想他在辦公室內的人際關係必定也是不錯。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相反的情況便是所謂的號角效應(horns effect),員工在某方面表現不好,就認為他在其他方面必定是表現不佳。
 
在評估不同的工作表現或是能力時,應視為不同的問題個別處理,彼此之間不必然具有因果關係。不應依據員工某一方面的表現結果,判定他在其他方面的工作表現。

 

 

2.比較偏見(contrast error)

主管在進行評估時,常常會相互比較不同員工之間的表現,判斷員工的表現是好是壞。或是在與員工的討論過程中,提及某某人有不錯的表現,希望員工也能達到相同的標準。
 
這同樣是誤解了績效評估的意義。績效評估比較的是個人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差異,而不是不同個人之間的高下。你要考量的問題應該是:「他是否符合或是超越自己的工作目標?他是否比過去有所進步?」

3.仁慈偏見(leniency error)

儘管員工的表現並不怎麼好,但是你還是給予不錯的評價,稱讚員工的表現。你也許會這麼想,「這樣可以讓員工心裡比較好過,更能達到鼓勵的效果。」
 
然而,過度的仁慈只是在掩飾問題,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員工以為自己的表現已經夠好了,也達到了主管的期望,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做更多的努力。

相反的情況便是過於嚴苛。員工表現得再好,你給予的分數卻是偏低的。你的想法是,「這樣才能刺激他們不斷的進步。」但這只是你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員工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可能因此採取消極的抵抗。反正無論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肯定,又何必白費力氣?

我們不應扭曲績效評估的功能。績效評估是為了事實的呈現,讓員工確實的暸解自己的表現是好是壞,而不應該成為滿足其他目的(例如,刺激員工追求更大的進步)的一種手段。
 
為了避免上述的偏見影響了員工的績效,《進階績效管理立即上手》的作者羅伯特.貝可建議,在績效評估會議之後的一兩天,應重新檢查所有的結論,再做出最後的定案。

 

 

另外,在績效評估的過程中,應隨時做筆記,將重要資訊紀錄下來,方便事後的檢討與參考。
 
績效評估的有效與否,其實就掌握在你的手裡。無論公司既有的制度為何,你都應該仔細思考績效評估的目的為何,掌握正確的做法。讓績效評估不再是一件迫不得已的苦差事,而是促進個人成長、強化關係的重要機會。

如何有效的讚美與批評

對主管來說,績效評估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如何適當的讚美員工,不僅讓員工得到肯定,又不會因此感到自滿或是驕傲;另一方面,如何提供建設性的批評,達到學習的目的,又不會引起不愉快?
 
無論是讚美或是批評,最重要的是依據具體的事實加以討論,好的部分給予肯定,並鼓勵員工追求更好的表現。不好的部分,則必須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達到學習與改進的目的。

如何誠心的讚美

1.讚美與批評的部分必須分開處理

許多時候,主管喜歡在批評員工之前先讚美幾句,或是在批評的過程中插入幾句讚美的話,無非是希望讓員工好過些。
 
 然而,這樣做只會削弱了讚美的效用。讚美與批評的目的不同,前者是針對員工表現好的部分給予肯定;後者則是針對表現不好的部分尋求改進的方法,兩者不應相互混淆。

2.具體的實例是最好的讚美

最好能描述具體的事實,例如,員工的某一項成就為公司帶來什麼樣的正面影響。或是,相較於過去,員工已經有了什麼樣的改變與進步。這樣才能讓員工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裡或是具備哪些優勢。

 

 

3.提供進一步提升表現的建議

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表現,再優秀的員工,都有進步的空間以及成長的潛力。主管可以建議員工該如何做,能有更好的表現,或是提供他更大的發揮空間、賦予新的挑戰與機會。否則員工以為自己已經表現得很好,以此為自滿,不再求進步。

如何建設性的批評

1.由員工自行找出錯誤的原因

你可以問員工:「事後回想起來,你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做法?」而不是直接點明員工是錯的,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主管常常是急於告訴員工該如何做,卻不去探究背後的原因,沒有給予員工解釋的機會。不但容易引起員工的反彈,更無法達到從錯誤中學習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因,而非錯誤本身。針對這個原因,共同討論適當的解決方案以及改進的方法。

2.不要與其他員工相互比較

「×××都做得到,為什麼你不可以?」這樣的批評是非常不恰當的。每個員工都是不同的個體,狀況不盡相同,不要相互的比較,以他人的成績來要求員工。

3.不要運用自己作為例子
 
主管喜歡把自己當作例子,告訴員工自己過去在類似的狀況時如何解決問題。但是,員工畢竟不是你,而且時空背景也不相同,不能相提並論。
 
總而言之,在討論績效不佳的部分,千萬要記住一點,員工本身才是焦點所在,不要提及不相關的人或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