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惠君/報導】
國人生育率持續低迷,政府不但遲遲端不出來鼓勵生育的政策,健保財務困窘,讓產科也納入總額中浮動點值,婦產科醫師不斷萎縮,今年全國的婦產科住院醫師一共只招到20幾人;沒「錢途」又、沒人力,醫院接生意願降低,產婦得挺著大肚子找醫院生產,國內生育危機恐雪上加霜。專家建議;生產應回復勞保時代,以現金給付方式,才能激勵醫師和民眾的「生」意。
向為國內生產金字招牌之一的台北巿立婦幼醫院,從婦產科主任到住院醫師,陸陸續續要走掉8人,僅剩下6名主治醫師和2名住院醫師;下個月開始,連主任級的醫師,都得下海值班。該院優生保健科主任林陳立說,像他這種中生代的婦產科醫師,還是願意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但政府若不正視婦產科萎縮的問題,新生代醫師將會有斷層,對下一代產婦和新生兒的照顧,是很大的隱憂。
台大婦產科醫師徐明洸指出,自然產的論病例計酬,每件為1萬8千點,剖腹產為3萬2千點,這還包括了新生兒要住嬰兒室3天、產婦也得住院3天,成本已經很緊繃了,若再放入浮動點值,打了9 折或8折,根本不敷成本。
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徐振傑說,急診和產科一併納入總額,都很非常危險,最近臨床已經感受到,高血壓、大出血等高危險妊娠的產婦,因為成本高,都沒人願意收。而原本大醫院應擔付最後一線守門工作,不過,這幾年一直在推動高危險妊娠轉診的制度,將高危險妊娠產婦轉到大醫院,結果願意加入的醫院愈來愈少。
衛生署甫公布國人生育數,40年來減少了一半之多,令人怵目驚心,但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和牛肉,遲遲沒端出來。許多醫師建議,產科不僅應獨立在總額之外,甚至應該獨立在健保制度之外,不妨回復到勞保時代,全部發給現金給付;過去勞保生產補助原為投保薪資2個月,健保開辦後,減為1個月,結果,健保連年虧損,勞保卻有大筆盈餘,民眾又無法受惠。
徐振傑認為,內政部原本規畫第二生胎補助1、2萬,根本沒有誘因,不如生產一律發給10萬元現金額度,按時程基本完成產檢、順利生產,若有剩餘,還可當做養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