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陳瑩珍】
最近,有較多與不同時期的老友談話的機會。從一個人問的問題,或對一件事情的第一時間的切入角度,不難感受他們的心性特質。
有一位,每次看到我,都要卯起來問我,對一些人事物的看法與分析,還問我從哪些角度做判斷。
我沒有告訴他,同樣的問題,五年來他已經問五次了。現在還會這樣「雜問」,透顯他未曾認真思考或整理過想法。我想,他只是想從問問題當中,享受「有所問,有所獲」的快感吧。
可是,我認為他把「有所獲」的企圖,界定得太淺、太浮面。他可以對學習與成長,有更深的企圖。
人性,離不開自我關懷與護己。
有一個高收視率的電視節目,專訪一位業務出身的來賓。節目探討他從身上只剩17元,求職、求助碰壁,到現在年薪千萬的心得。
來賓說,他曾經靠到處借貸維生,直到有一次,老朋友要他在2,000元的借據上蓋手印時,他才決心不再看人臉色。
他強調生命中雖然有很多人幫助過他,但現在若有人向他借錢,他都說「大錢我沒有,小錢不用跟我借。」理由是,人要絕處才能逢生,要逼對方自己想辦法克服困境。
聽到他的談話,我想起了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格局與氣度。
我也想到了許多成功人士的訪談,除了談論個人的成功關鍵哲學與座右銘外,都會加訪一些被他照顧過的員工或友人,似乎那些溫馨的助人小故事,會讓一個人的「成功」,多一點令人玩味再三的故事深度。
總覺得我們的學養過程中,很容易讓人短視急取眼前的收穫與資源。就算是自己飽滿了,也不捨輻射地分享給予周邊的有緣人。
一位籃球教練,如果只想強調曾有的好戰績,他在籃壇的紀錄,大概也只有球賽後的點滴專訪片段。如果,他願意教導培養更多的籃球好手,他對籃壇的貢獻就可能成為體育史的一部分。
一個生命七、八十年,可以是開國有功人士,可以是企業家造福社會,也可以是個人創意十足的魅力才子,也可以只是一輩子獨善其身的人。
生命意涵有多深、多寬、多遠,真的要自己的企圖心去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