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過禿鷹,很清楚知道禿鷹的做法及心態,所以特別排斥那些消費被攝者的紀錄片拍攝方式。」曾在電視台做過13年的攝影記者,翁英修去年辭去了工作,重做學生,專注於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課業,並同時進行東吉島等數部紀錄片的拍攝。

就像國內許多優秀的紀錄片工作者,翁英修也是追求「麵包少一點,理想多一點」的人。但更苛刻的是,他還要求自己的作品「不要感人,只要真實的反映」;小孩與動物是最討喜的題材,但翁英修卻偏好拍攝老人,「小孩子可愛,有種什麼都沒有的純真,但比較之下,我寧可選擇有智慧及生活經歷的長者。」

曾任年代、八大、中天、東森、華衛等電視台的攝影師,還做過工程、執行、編劇、外景編導、駐北京記者,翁英修太清楚如何每五分鐘流暢地製造一個笑點、或加入廉價的煽情元素,「如果我來拍紀錄片,還是重覆我會做、也已經做過的事,又何必呢?」

因此,整個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就像是先痛苦地廢去全身武功、再從頭學起,過去的學習與經歷,非但不是助益,有時還是翁英修提升與成長的包袱。

翁英修的第一部紀錄片「忽遠忽近」,是拍攝九十幾歲祖母的故事,因其中有許多對老人家不禮貌的對話,引起相當大的爭議,還有學長指責他「沒有拍紀錄片的資格」,加上祖母又在拍攝完成後三個月過世,帶給翁英修很大的壓力,「我不期待所有人都了解,但這部片確是我反省的歷程。」

拍「東吉島」,翁英修賠了三、四十萬元;另一部「八釐米」講的是台灣早期拍攝八釐米影片的故事,更投入了一、二百萬元,片中出現的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

拍片拍到放棄工作、口袋空空,「我的物質慾望很低,沒錢也沒關係,比較對不起的是每次都偷偷塞錢給我的媽媽。」翁英修忍不住紅了眼眶,在家裡排行老么,上有三個姊姊、一個哥哥,都很疼他,「姊姊要我幫她買個中古的小DV,明明只要六千元,卻硬塞給我一萬五。」

「我已經34歲了,不抽菸不喝酒,也努力地工作了這麼多年,卻沒存款,只有負債。」翁英修不無感慨。更難的是,還得質疑自己是不是吃這行飯的料。

曾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才華嗎?「哦,天天都懷疑自己,從來沒有停過,但我總得試一試。」翁英修給自己的時間到35歲,「不過我十年前是設定到30歲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