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臨內憂、外患雙重考驗的台灣石化業,在人力和知識資源仍具優勢下,能否在「出走」之外找出新活路,將是這個兆元產業浴火重生的轉捩點。
報系資料照

台灣曾是亞洲最強的石化王國,但在民間環保人士抗爭下,2007年台塑六輕完工之後,台灣未再有任何新增的乙烯產能,就連爭議多時的國光石化彰化大城設廠案,2011年也被迫宣布停建。但同一時間,台灣最大競爭對手國韓國卻是攻城掠地,分別在去年7月、今年3月先後與歐盟、美國簽訂FTA搶得免關稅優惠,緊接著今年年底前中日韓FTA協議即將啟動,台灣石化業在「內憂、外患」夾擊下,能否在「出走」之外,再找出另一條新生路? 將是台灣這個兆元產業浴火重生的重要轉捩點。

 


台灣全體製造業總產能約14兆元,其中塑化、紡纖等廣義石化相關產值即高達4兆元,約占工業生產總值的30%,就算狹義的石化中上游產值也有1.8兆元,是台灣重要的兆元產業,曾締造過台灣「石化王國」的美名。

但從2007年台塑六輕四期完工投產之後,台灣石化業所需的擴產計畫,一直不受政府支持而停滯不前,幾經波折的國光石化更在環保抗爭下,2011年被迫宣布彰化大城計畫終止,緊接著2015年中油五期將面臨關廠,在環保抗爭下,台灣石化業「不進則退」,已錯失了最有利的國際戰略地位。

反觀台灣的競爭對手韓國,七年前乙烯年產量不如台灣的一半、國民人均所得不如台灣,如今韓國乙烯年產能已躍升全球第三大,僅次中國大陸、日本,產能突破750萬公噸,台灣卻仍在400萬公噸邊緣原地打轉,全球排名已跌出10名之外,連新加坡都急起直追逼近台灣,未來有機會上看480萬公噸,超越台灣,加上中日韓即將啟動的FTA,台灣石化產業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考驗。

工研院IEK分析師指出,石化產業是塑膠、人造纖維、橡膠等高分子產業的上游原料工業,不僅是化學工業的基幹,更是支援電子、資訊、航太、汽車等高科技產業所需的各種材料原料,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工業。目前台灣石化業在技術、人力和知識資源上仍具有優勢,政府不該輕忽石化產業在產業鏈及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價值。

台灣區石化公會總幹事謝俊雄也表示,為了生存,台灣石化業中下游業者多被迫出走海外,公會42家會員公司中,60%在大陸設廠,但因兩岸政府對上游輕油裂解廠的管控,台灣石化業中目前沒有一家成功搶進大陸上游,倒是有不少中下游廠重心已移往大陸。

例如,齊美實業在鎮江的ABS廠、長春石化在江蘇常熟設廠及在遼寧與陸企盤錦石化合作、李長榮在惠州與中海油殼牌合作等等,這種競爭板塊的位移,正考驗台灣石化業的生機。



全文網址: 內憂外患 石化業5年原地打轉 | 產業危機與挑戰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3/7325251.shtml#ixzz24q0xP1Rn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