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布魯克斯(David Brooks)】 2012.04.11 03:09 am
  美國企業的創意活力令人又驚又怕。過去五年,美國企業在動盪與不確定中裁員,變得更有效率和生產力。據華爾街日報9日報導,標普指數500家成份企業2011年員工平均營收達42萬美元,遠高於2007年的37.8萬美元。

效率提升提振了美國整體經濟,尤其是美國出口。兩年前,總統歐巴馬承諾在五年內讓出口倍增,美國事實上可能達此目標,誠如柯恩(Tyler Cowen)在《The American Interest》月刊發表「出口導向的美國意味著什麼」文章中提到的,美國出口激增。

柯恩認為,未來幾年美國出口實力將增強,並指出三個將提升美國經濟表現的趨勢。一是智慧機器。中國等低工資國家具勞工充沛優勢,但我們正邁入安靜工廠時代,有更多機器人和更棒的軟體,這降低工資率的重要性,有利於生產軟體和智慧機器的美國業者。

第二個趨勢是頁岩油和天然氣革命。過去一年,美國最先導入的一項技術使我們能取得蘊藏在美國、可外銷海外的龐大能源。歐、亞國家在這方面的能力遠不及美國。只要業者能以負責的方式運用這項技術,美國能源出口可望激增。

第三是全球中產階級日增。過去中國、印度等國在所得躍增的同時,也從加拿大、澳洲和智利等地進口大量的原物料,反過來進一步拉抬經濟。未來數十年,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將更富有,可望進口更多美國擅長製造的產品,如藥品、飛機、娛樂等

倘若真如柯恩所料,美國就不是衰退中的國家。我們可能正處在最終將促進經濟復甦的出口榮景初期。但柯恩也強調,這不表示美好境地已在不遠處。他的文章給人美國經濟已裂成兩半的印象,但互有關聯。一邊是足跡遍及全球的全球化部門,亦即能在世界各地與任何對象競爭的企業,這些企業手持海外競爭利刃,活力旺盛且極具效率(有時殘酷無情)。

另一邊占美國經濟很大一部分,共通點是尚未面臨全球競爭,如健保、教育和政治等,這塊領域的領導者正試著改善生產力並運用新科技,但並未面臨「不改變就完蛋」的壓力,因此改變步伐遲緩。

兩者間的裂痕日漸擴大,全球化部門的生產力大躍進,但並未創造大量的工作;受保護的部門創造較多工作機會,但生產力無明顯進展。競爭激烈的全球化經濟創造豐厚獲利,但有更多美國人生活在較不全球化的那一邊。

在政治上,我們也開始看到這兩種經濟間的衝突。共和黨人士通常偏好有效率的全球化生活,深信這是整個社會的模範,一心想藉私人醫療市場與教育改革,讓社會變得像第一種經濟那樣具活力、創意和效率。

民主黨人士比較可能尊重第二種經濟的價值和生活方式,強調第一種經濟厲行精簡的破壞面,即頂端階層賺取暴利,中產階級薪資停滯。他們有意抑制全球經濟部門的精簡力道,並避免無情的企業文化滲入醫療、教育和政府。

共和黨人士相信,全球化部門遠遠走在政府的前面,以無可避免且適當的演進。若能提供足夠的自由,在第一種經濟之下的企業家將創造美國需要的未來就業機會。政府應讓人民對此發展做好準備,同時盡可能的減少限制。

民主黨則認為政府能提高全球化部門的生產力,並重新分配利益,希望第一種經濟能補貼第二種。

我不知道哪一黨會占上風,但當今的爭論源自日益結構化的裂痕,我們有必要儘快瞭解這兩種經濟間的相互作用。

(作者David Brooks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編譯于倩若)

 

全文網址: 紐時專欄/一個美國 兩個經濟世界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019863.shtml#ixzz1ri6j3gGx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rren.chen 的頭像
    darren.chen

    兩個兒子的爸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