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瞎拚,多數人習慣刷卡消費,等到回國再一次或是慢慢付清,帳單一來就悶頭繳費,即使與當初精算的數字略有出入,也把它歸咎於匯率。其實,裡面「藏」了些東西,身為卡友,付出每分每毫錢都是辛苦賺來的,多一份知識,下次出國再決定要不要讓銀行賺小利,也算操縱在我。
(案例)Syndey到香港出差,受好友之託順便帶幾樣台灣買不到的保養品,Syndey不辱使命回國,好友急著取貨,也好心表示「可馬上付錢」,表現高度還錢誠意,Syndey這時是該馬上交錢交貨,還是等到帳單來再說?
這個案例不算刺激,卻是人人會碰上的問題,比較合乎精算態度的,東西先給無妨,錢,還是等帳單來再說。
■ 海外刷卡 剝皮2次
基本概念是,每一筆出國刷卡費用,不管是用美金或是港幣,只要是用外幣結算,隔月收到的信用卡帳單金額,根據銀行解釋,包括「刷卡換算成台幣的費用+本土發卡銀行手續費+國際發卡組織手續費」,總共3大項目,有的沒的加起來,最可能是1.55%。
假設Syndey買了1000元港幣的保養品,當天結匯匯率是4.5,好友該付的錢也不只4500元;至少還要付出近台幣70元的手續費。
以往這類手續費都隱藏在整筆的刷卡金額裡,因為不知不覺,所以卡友也無關痛癢,曾有某銀行副總,某日收到上月海外出差的信用卡帳單,才發現自己被多扣了不少錢,仔細算過才知道有原來海外還有刷卡手續費這件事。
現較弔詭的,是各家銀行收取的手續費其實不同。兩大發卡組織說法不同,Visa組織堅持「手續費一直都是1%,沒調漲,各銀行都知道。」,Master組織則是「與發卡銀行手續費加起來約1.55%。」從目前各銀行的數字看來,1.55%是比較主流的匯率。
■ 1.55%手續費 主流費率
有些銀行的說法也很特別,客服人員在接到詢問電話時,會直接了當說「海外刷卡費從1%漲到1.55%!」雖說只有0.55%,仍造成消費者的疑惑甚至不悅。
以Visa為例,1%是Visa國際組織的全球一致的固定手續費,但是不同銀行的Visa信用卡持卡人,最後要付的可能是1%到2.2%不等的手續費用;這分別代表幾種狀況,一種是銀行不收取任何手續費用,所以最後手續費只有1%;或是,銀行各有收費標準,有的約0.55%,也有的可能高達1.05%甚至 1.1%。
國泰世華比較特別,不論卡種,不論Visa或Master,只要持國泰世華信用卡在海外刷卡,手續費都只酌收0.55%;那國際發卡組織堅持的1%就不用給嗎?銀行給了挺玄妙的答覆「卡友不必管國際組織要收多少比例的手續費,國泰世華只收0.55%就對了。」
從此多少可看出,所謂手續費高低,其實就是發卡組織與銀行間的協議,消費者比較需要緊守的,是最後的「趴數」是多少,1.55%幾乎是多數調整之後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