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故事精采,說的、寫的、演的,百年不散。孟小冬卻隻身孤死於台灣,享年七十。

大概可憐此位女子的身世吧,孟小冬與梅蘭芳結緣僅六年,卻纏繞孟小冬一生。

她與梅蘭芳的愛情在一場社會刺殺鬧事後匆匆結束,梨園男子人生已嘆幻化如影,何況連原姓董或姓孟都說不清的梨園女人?

孟小冬一生坎坷,出身比梅蘭芳更卑微,小他十三歲。有關她的身世,是養女或梨園之後,僅略為透露;伶人在那個年代社會地位十分卑微,好不容易成了名,很少多說往事。只知孟小冬九歲學戲,嗓音寬厚,一開頭就學老生。

她十二歲無錫第一回登台演出,唱念做表已成大角風範。人生十八前,走唱故事很像我們當代的天后江蕙小姐。十八歲孟小冬野心勃勃,她知道除非在北京「占數十吊一天」,不能占菊壇一席之地。

這麼年輕的女子,已有了我們現在年輕人三十歲都沒有的遠見膽識,一九二五年丟下了自己在上海已奠定的「三百口同聲叫好」的地盤,先赴天津,再征北平。

說起來男女實在太不公平,那時候北京梨園規矩,女性反串的坤伶只能在「城南遊藝園」演出,地點可不是男旦青衣梅蘭芳等人可上的正式戲臺,而是前門大街上大柵欄夜戲團。出了園門口,街旁盡是雜耍、豆腐攤、執大壺沏茶與討飯的乞丐。

孟小冬在這個條件下,竟與馬連良、楊小樓、言菊朋、程硯秋、尚小雲,甚至梅蘭芳名伶齊名,掙得獨當一面的美號。許多文人、劇評家、記者,迷戀傾倒於孟小冬,因為她比「男人還像男人」,天津「天風報」捧她為老生行中「皇帝」,簡稱「冬皇」。

一九二八年八月,孟小冬參與了北京第一舞台的義演,算算民國十七年,民風已漸漸開了,「五四」帶來了自由戀愛,徐志摩與陸小曼早動搖了北京的禮教國本。但大家捨不得丟了「反串」,反而浸淫於「反串」,於是孟小冬破例以「坤伶老生」被點名邀約演出。

大軸梅蘭芳、楊小樓「霸王別姬」,壓軸余叔巖、尚小雲「打漁殺家」,倒三出場的則是年僅十八的孟小冬與裘桂仙對演「上天台」。 
從此整個北京城風靡兩位反串人物,男扮女的梅蘭芳,女反串男的孟小冬;這是戰亂中,亢奮的北京,為一個「比女人更像女人」的梅蘭芳,也為一個「比男人更像男人」的孟小冬。

舞台上梅蘭芳時演浪勁十足的楊玉環,時扮以身殉情的痴情女虞姬。中國女大學生藉看梅蘭芳的戲,想像自己的角色奔放;再看孟小冬的演出,女鬚生陰陽顛倒,平時愛穿男裝、頭髮剪短,和今日周美青一樣,在西蒙波娃「第二性」著作真正問世前,中國學生們透過孟小冬,早已有了性別解放的異想。

就在北京人的性別夢幻中,孟小冬竟悄悄愛上了梅蘭芳;她忘掉了台上的「反串角色」,當起了女人,與梅蘭芳演起了互換身分的四年愛情故事。

一九二七年倆人以非公開儀式結婚,一九三一年因一起京城血案事件,鬧的北京大小畫報轟動一時。從不真實也無法曲終的梅孟之緣,就此散了。京城血案中開槍戲迷,後來給警察司令斬首,頭就吊在大柵欄電線桿上,恰巧也是孟小冬北京成名的前門大街。

孟小冬後來又跟了上海灘名人杜月笙,先做梅老闆三房,再當杜老闆五房;人們說她是為了復仇梅蘭芳出口氣。她一生老是忘了戲裡的自己,只想掙個戲外的名分。

這位「千千萬萬人裡難得一見的女中豪傑」,北上京城舞台成了鬚生大角,卻過不了舞台下女人的愛情大關。梅蘭芳的真實性別傾向,一直爭論至今;但是當「事業」與「愛情」該做什麼抉擇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多數男人的答案。

一九三一年,梅孟不只離異,「京城血案事件」更是謠言四起;梅黨們與輿論將一切過錯歸予孟小冬。

孟小冬先看破紅塵,茹齋念佛,但終究憋不住這口氣,登了一則「緊要啟事」:「蜚語流傳,誹謗橫生…與梅蘭芳結婚,年歲幼稚,…梅含糊其事…不能實踐前言,至名分頓失保障…,與梅蘭芳交往前,從未與人來往…今日各方妄造是非…訴之法律一途。」這是女人為男人放棄自己事業的宿命。

當了杜月笙五房多年後,直至一九五○年孟小冬與杜月笙才在香港拜堂,掙得了一生得不到的名分;那時孟小冬已是四十三歲的女人了。而得了名分的孟小冬,只當了一年杜太太,杜月笙先生隔年走人,病逝香港

一九六七年孟小冬六十歲,由香港轉居台灣,來台十年。據說她不應酬,也不演出,更無授徒。

冬皇一生由盛而衰僅十八歲至廿四歲,從此人生即逐步歸於淒涼。一九七七年,演不了真實女人的孟小冬病逝。斯人走後,張大千為她敬題墓碑,「杜母孟太夫人墓」,各院院長皆輓聯致祭,雅士千人敬悼。一代佳人或一代豪傑?分不清什麼身分,孟小冬就此寂寥,韻落異鄉荒域。

張大千題字「杜母孟太夫人墓」,這是當年羽扇綸巾的「冬皇」,真正想要的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