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開放了,這是夏天以來城市裡的人最期待聽到的消息,擁有花園的人,開放自己的花園給別人參觀,藉此交流與學習;沒有花園的人,遊逛他人的花園來描繪與想像自己心中的那一座花園,就像詩人艾蜜莉狄更遜所寫的:「有些人到教堂奉守安息日,我則在家中,以歌雀為詩班,以果園為教堂」,花園之於現代人猶如教堂,具有洗滌與贖罪,也是讓心靈安祥與舒放的所在。
雜亂花園當紅 英人鬆口氣
我原以為歐洲人拿鏟子是天生的樂趣,其實,動手整理花園的概念,是近幾十年才流行起來的事,英國人精確的測量土壤、風向與溫度等等,更是本世紀園藝大事之一;因此,回歸古老雜亂無序花園,在今年倫敦的雀兒喜園藝大展(Chelsea Flower Show 2007)中,竟成了花展一大主旨,人們開始懷念四處蔓延的野雛菊,不規則的瑪格麗特隨處點綴於草皮中,如此散漫與不經意,報紙評論說,終於讓英國人緊繃的神經放鬆了。
回想起住在英國肯特郡時,天天經過鄰人雜草叢生的花園,當時心裡還曾對著花園存疑著,「這是英國人的住宅嗎?」然而,這位中年鄰居先生的身影,日日於花園忙進忙出栽種培養,他總說,「這個花園的植物都是不請自來的稀客,花市裡也找不著的,要好好對待這些客人哪!」此時我才恍然大悟。
在義大利托斯卡尼旅行時落腳的民宿,老闆剛好是位英國人,他的花園便是標準托斯卡尼式花園,成群的橄欖樹、高昂的柏樹排成一列、幾何造型的樹籬、石雕天使圍繞等,雖然看來精心雕琢,但是隱約還是有一種野趣,一股未經過分控制自然的樸實感,每每遊走在這做民宿花園中,心情也特別奔放與自在,完全沒有粗心大意摘折了昂貴品種玫瑰,或赤腳奔跑於草皮時,小心翼翼的擔憂。
這位民宿園主他驕傲的告訴我,一開始發現這片花園時,曾經它是多麼的沮喪與荒廢,因為園藝在義大利向來被視為園丁的工作,一般擁有花園的紳士淑女們絕不會把手放進泥土裡,尤其陽光熾熱氣候下,對於挖土、清理落葉、修剪樹籬絕不是一份細緻工作,園丁漸漸改行到室內做工,花園也逐漸凋零落寞。
荒野式花園 野趣盎然
荒野式的花園正好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型態,他欣賞那些被風吹來此地扎根播種的花草,在不適合的天氣與土壤下,移民來此綻放光采,以及生命的奇蹟,例如高聳入天的帝王大理菊,那是科學方法控制下的花園,所無法培育出來的自然景觀;這樣的花園也讓人們學習到對自然的謙卑,自然有其野性,適度的控制是照護,過度改造便是扼殺。
中古世紀的工匠到了要成為師傅的階段時,師傅們便會對學徒說,「是該出去旅行,看看外面世界的時候了」,曾經只是工匠的十五世紀德國畫家杜勒(Albrecht Durer),越過阿爾卑斯山,來到當時歐洲藝術的中心義大利,望著到處都是石砌雕刻花園與起伏山丘交織的風景,震撼於文藝復興藝術的澎湃,在苦於遍尋不著至高無上的師法對象時,大自然生動的風景成為杜勒的導師,也是第一位直接對風景寫生的畫家。
花花草草 散發大自然光采
同樣是十五世紀建造的日本庭園龍安寺,以枯山水、七五三石組、黃金比例、透視圖技法,將人導入空寂與幽玄境界。七五三是日本作為祝賀用的祥瑞數字,廣泛的應用在茶道、花道、庭園石組跟樹木栽植等傳統文化上,而十五顆石組的構圖,與白紗的溝痕,產生了力學的向量關係,從賞亭台的中心位置,看到的石組有如海上漂浮著小島的透視效果,是此庭園不動用一草一樹所要表達的抽象景觀。
以無生命物來創造有機體,如作畫般的心情建造花園,是對自然最高的禮讚,歐洲人激賞於如此接近中國老子「無為」哲學精神的庭園,紛紛來此取經學習。
從無到有,是花園生命的本質,端看開墾的主人那一顆心;從具象到抽象,花園也像是一扇未上鎖的大門,等待有心人推開探索;從繽紛到空靈,花園提供我們創意無限靈感,園藝師們想要攬住大自然,因而產生出控制自然的花園,遠離世俗的禪宗大師,要我們體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清幽,而從英國、義大利到日本,花園藉由大自然散發文化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