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坤日前正式宣布,即日停止和聯強國際交易,引發各界議論。燦坤此舉,質疑配銷商的價值,試圖改由通路商來主導,供應商、配銷商與通路商的「三角關係」,陷入危機。
面對燦坤的決定,聯強國際冷漠以對,包括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副總裁胡家龍都在上海,視察即將完工的上海物流中心,都「不予置評」。
燦坤、聯強國際過去也曾合作愉快,雙方都曾經是彼此「最重要的客戶」,但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為了燦坤3C大陸店撤店的退貨、付款問題,雙方關係即陷入緊張,加上新年度的合約、信用額度、付款條件一直談不攏,使得雙方關係跌至冰點。
令人不解的是,燦坤選擇在29周年慶單車千里環台後,主動宣布這項消息。因為商場做生意,即使業務不往來,也不會大張旗鼓宣布「撕破臉」,如此一來,也讓燦坤一場原本溫馨、感人的千里環台宣傳活動,成為令人驚訝的商戰。
燦坤採取這項措施後,將使得聯強國際的Lemel品牌,以及聯強代理的部分品牌商品,將不再出現在燦坤門市。這是繼二年前,燦坤封殺宏碁(Acer)筆記本型電腦後,另一個封殺品牌商品的大動作。
配銷供應鏈 面臨挑戰
不過,認識燦坤董事長吳燦坤的人都說,這種霸氣作風和吳燦坤頗為一致,不過,在吳燦坤的大動作後,目前資訊市場供應鏈中,配銷商(代理商)扮演的庫存管理、配送機制、維修備料、資金調度等後勤運籌作業,將是燦坤馬上要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聯強、建達、捷元精技是我國四大資訊配銷商,合計今年第一季四家公司在台灣地區營收約170億元,占總體資訊市場八成左右。如今,燦坤第一步斷絕與聯強國際合作,接下來,取消其他三家配銷商合作,改為全部直接與原廠商合作,未來配銷商的消長,值得觀察。
聯強是亞太、台灣第一大3C產品配銷商,去年營業額1,342億元,台灣地區營收674億元;到去年底為止,聯強也是燦坤最大資訊產品供應商,每月供貨金額達3億至4億元,但是隨著雙方關係惡化,交易金額已降至每月100萬至200萬元。
燦坤副總張岳龍說,目前家電市場並沒有配銷商,供應商不必經過配銷商「過水」,直接由通路出貨。
資訊市場未來也應如此,不必再經由配銷商,改由燦坤這樣的強勢通路主導,以提高毛利率,微利時代就是通路時代。
配銷商的「過水」動作仰賴配銷商引以為傲的物流作業系統,包括上萬項商品的庫存控管、物流配送、及後勤運籌維修等。
庫存與維修 一大難題
精技電腦董事長葉國筌指出:「配銷商的庫存管控、物流配送是最精細、最繁瑣的工作。」資訊商品面臨微利化的挑戰,產品生命週期又短,平均利潤只剩3%至5%,通路商直接向原廠採購資訊商品,少去中間代理,可以提高連鎖通路的販售毛利,但通路商相對所負擔的維修、零件庫存成本,也難以估算。
全國電子總經理蔡振豪說,資訊商品的毛利率太低,是「賠錢貨」,全國電子的主力還是放在毛利較高的家電商品。可是,數位資訊商品是未來主流,全國又不能沒用主流商品。
反觀家電商品,目前毛利率大都還有二成左右,產品生命週期長達二、三年,通路商直接採購比較沒有庫存、維修問題,必要時,甚至可以來一次清倉大殺價,解決庫存的資金問題。
供應商意願 不容小覷
燦坤這次的大動作,顯然是要學強勢通路商如沃爾瑪,所有商品跳過配銷商採購,直接向原廠商採購,以提高利潤。
但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原廠願不願意為燦坤背負庫存,及後續維修等成本,將考驗供應商、配銷商與通路商的「三角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