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百貨商場一家一家地開,但受限品牌數有限,同質性太高,成長空間不大。競爭更激烈的日本百貨業者,一度過度投資,再加上經濟泡沫化造成成長停滯、衰退,卻因努力革新、調整商品組合等,再創高峰,頗值得台灣百貨業借鏡。
大型百貨力求同中求異
1980年代是日本百貨業、服裝設計師蓬勃成長的年代,1990年代,因為房地產炒得過高終至崩盤,讓日本經歷長達十年之久的經濟泡沫化年代,百業蕭條,百貨業更深受衝擊。
1980年代是日本百貨業、服裝設計師蓬勃成長的年代,1990年代,因為房地產炒得過高終至崩盤,讓日本經歷長達十年之久的經濟泡沫化年代,百業蕭條,百貨業更深受衝擊。
1980年代是日本百貨業、服裝設計師蓬勃成長的年代,1990年代,因為房地產炒得過高終至崩盤,讓日本經歷長達十年之久的經濟泡沫化年代,百業蕭條,百貨業更深受衝擊。
不過,擁有幾百年歷史的伊勢丹百貨,卻能維持一定的成長,新宿店更擊敗斜對面的三越百貨新宿店,單店績效及時尚感度深獲肯定。願意花錢投資在時尚業種、培養許多採購人員、掌握新品牌,是它成功的關鍵。
例如伊勢丹新宿店一樓「解放區」,日前就展出太陽眼鏡等與夏天有關的商品提案。
即使是平常日的下午4時左右,不到下班時間,百貨公司就擠滿逛街人潮。以女性顧客為主、商品定位較高檔的伊勢丹新宿店人氣最旺,擠滿許多購買力驚人的女性顧客,一樓珠寶飾品、服飾區人潮最多。
專門大店 整合當季提案
從新宿轉到六本木,走進位在六本木Hills內的ESTNATION商場,目光隨著商品本身的吸引力游移,品牌名稱只以黑色縮小字體印在木頭牆面上。
從新宿轉到六本木,走進位在六本木Hills內的ESTNATION商場,目光隨著商品本身的吸引力游移,品牌名稱只以黑色縮小字體印在木頭牆面上。
從新宿轉到六本木,走進位在六本木Hills內的ESTNATION商場,目光隨著商品本身的吸引力游移,品牌名稱只以黑色縮小字體印在木頭牆面上。
這種不突顯個別品牌,全憑商場採購人員整合當季生活提案的做法,正是在國外很流行的Contemporary Store(或稱Selective Shop)「專門大店」。
在日本東京涉谷、新宿、銀座等設有商場的BEAMS,基本上也是這類型的專門大店。
衣蝶百貨協理柯愫吟認為,這類專門大店組合當代流行的業種,因此靈活度高,不像百貨受限與正式櫃的合約,得培養一、二年才能視市場接受度調整專櫃。
參考這個概念,衣蝶最近創立i-brand,要把商品人員在國外流行之都尋找的流行單品,如配件或生活雜貨,不定時在衣蝶各店適合的樓層設置櫃位,還不排除上網站銷售,為的就是不讓好東西只因賣場空間不夠,無法介紹給顧客。
柯愫吟認為,國內的幾大百貨業者都是廠商排隊搶著進櫃,要有一群人專門在米蘭、紐約、東京等國外展場跑,甚至像是日本高島屋、三越、伊勢丹等百貨,長年派駐人員在海外蒐集流行情報,恐怕不易。
不過,顧客有時會找不到自己要的品牌,是這類專門大店的缺點。唯有在相當成熟的市場,才可能接受這種賣場模式。
新型商場 主打分眾市場
東京新宿區一條街上就有伊勢丹、三越等百貨,丸井百貨依然受到矚目。從時尚館、粉領館、男仕館、家用館,以及隔條馬路的第二品牌FIELD運動館,丸井不同的主題館主打不同風格的分眾策略,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可算是成功大型化專門店的例子。
東京新宿區一條街上就有伊勢丹、三越等百貨,丸井百貨依然受到矚目。從時尚館、粉領館、男仕館、家用館,以及隔條馬路的第二品牌FIELD運動館,丸井不同的主題館主打不同風格的分眾策略,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可算是成功大型化專門店的例子。
東京新宿區一條街上就有伊勢丹、三越等百貨,丸井百貨依然受到矚目。從時尚館、粉領館、男仕館、家用館,以及隔條馬路的第二品牌FIELD運動館,丸井不同的主題館主打不同風格的分眾策略,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可算是成功大型化專門店的例子。
衣蝶台北S館當初就仿照FIELD館,除了運動,還添加休閒時尚的產品。
丸井的開店策略集中在車站附近,鎖定25歲以下的年輕人。更因1980年代推出House Card店內簽帳卡而一炮而紅,隨後還發展出金融貸款等業務,對業績貢獻頗多。
鐵道百貨 打造人潮錢潮
這個店內簽帳卡讓持卡人享有5%購物折扣,外國學生也能輕易辦卡,因此迅速衝刺卡量。
這個店內簽帳卡讓持卡人享有5%購物折扣,外國學生也能輕易辦卡,因此迅速衝刺卡量。
這個店內簽帳卡讓持卡人享有5%購物折扣,外國學生也能輕易辦卡,因此迅速衝刺卡量。
丸井更透過此卡掌握顧客的購買習性。光是DM回收率就曾創下87%的紀錄,比起台灣百貨的三成高出許多。
日本還有以鐵道起家的百貨業者,包括東京池袋區的東武及西武百貨,以及京王百貨、小田急等業者
當年都是經營鐵路幹線起家,因為在沿線擁有大片土地,便開發商場,匯集人潮及錢潮。
餐飲、快速服務的業種,比較適合在鐵路或地鐵站一出來的商場入口處設點。包括太平洋SOGO百貨預定明年10月開幕的忠孝復興BR4開發案,以及新光三越的高雄左營三鐵共構商場開發案等,都可參考這些從鐵道起家的日本百貨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