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手機(新聞、網站、商品)已成為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溝通工具,不過許多「行動族」有時不方便拿著手機講電話,有時是想把電磁波的傷害減到最低,因此不少用戶習慣在手機上接一副免持聽筒耳機,卻又深受剪不斷理還亂的耳機連接線困擾,如今你有更好的選擇,就是「藍芽耳機」。 拜傳輸科技進步之賜,藍芽技術(Bluetooth) 讓耳機無線化變得可能,過去我們經常會在科幻電影中看到,帥氣的主角耳邊戴著酷酷的接收器,就可以通話及發話,這樣的虛幻情節早就搬到生活中的現實場景,不再是新鮮事。 包括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 、摩托羅拉(Motorola)、索尼愛利信(Sony Ericsson),或是專業的耳機製造商JABRA等,都紛紛推出許多外型五花八門的「藍芽耳機」,消費者大約花費3,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代價,就可以讓自己變身成科幻電影的主人翁。 兩種規格 和手機速配才ok 至於選購藍芽耳機時,因為手機和耳機的廠牌眾多,最令消費者困擾的就是手機與耳機的相容性問題。 業者指出,藍芽耳機在規格上,有Handfree Profile(HFP) 和Headset Pro-file(HSP)兩大派別,決定耳機與手機的相容性。前者意指免持功能、後者代表耳機功能,消費者必須先研究好自己的手機支援那種規格,再找尋合適的藍芽耳機配對使用。 其中HFP格式的藍芽耳機支援手機功能較完整,消費者可以同時在耳機上操作手機設定好的末碼重播、來電保留、來電拒聽等免持選項功能。 以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利信等幾家大廠推出的藍芽耳機為例,幾乎都以支援HFP格式為主,也有部分機種是同時支援HFP與HSP,消費者採購時應特別注意。 另外,消費者採購藍芽商品時,經常會看到Bluetooth 1.1、1.2、2.0等數字,數字代表不同規格版本。目前以1.1最普遍、1.2是新的主流、2.0則是才剛剛推出不久。藍芽版本不同關乎收訊品質,新版本更強調能克服雜訊干擾,而且新版本也都可以向下相容,像新的Bluetooth 1.2便可以向下相容1.1版,消費者採購時應衡量價格及需求。 藍芽耳機的另一重要取決點在於傳輸距離,這與藍芽版本無關,而取決於藍芽技術Power Class 。 傳輸功能 拚距離還要比音效 現在大部分手機與行動裝置所使用的是Power Class 2,標準傳輸距離10公尺;而進階的Power Class 1則是將傳輸距離提升到100公尺,並且提供Hi-Fi立體聲效果。 一般而言,手機與藍芽耳機的距離不會太遠,比較保險的傳輸距離約為2至3公尺。 除功能性考量外,藍芽耳機的外觀酷炫及佩戴舒適度也是消費者採購時必須留意的關鍵。現在有許多消費者隨時把藍芽耳機掛在耳朵上,所以造型速配成了基本條件;而每個人臉形不同,用戶在購買前得要試一試佩戴舒適度,再出手購買。 雖然以上提出一大堆規格、版本等專業術語,但基本上耳機與手機間的收訊效果如何、配戴舒適度等,建議消費者採購時可以直接帶著手機到通訊行,試試看就知道。 另外消費者要注意的就是藍芽耳機的待機時間是否夠長,現在也有業者推出充電式的機型;還有產品的售後服務,以及在使用時避免重摔、擠壓、潮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rren.chen 的頭像
    darren.chen

    兩個兒子的爸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