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買了一台攝錄影機(camcorder)回家,覺得沒什麼問題的話,那就表示你做了一個不錯的決定,如果你用了12個月以後,還是沒有遇到什麼問題,可見你當初的決定是對的。為了讓自己不會後悔,請先評估目前以及未來的需求,並且在預算以及效能上取得最佳的平衡點。
有件事是絕不能妥協的:那就是視訊品質,這點光看規格不準,必須仰賴專業的評比。
舉例來說,採用3個CCD(Charge-Couple Devices,電荷耦合元件)的產品一般會比單CCD機種的畫質要好,但這點也不是永遠成立的,在先前的評論中,有好幾款單CCD的相機比價格較貴的3 CCD機種要好。
DVD攝錄影機
如果你想要自己剪輯影片,買DV攝錄影機準沒錯, DVD攝錄影機以MPEG-2格式儲存影片,跟好萊塢的DVD一樣,不過它們產生的MPEG-2檔案不一定和視訊編輯軟體相容,此外,DVD攝錄影機必須即時處理檔案,因此也限制了處理視訊最佳化的能力,在「DV與DVD的比較」一文中有更詳盡的解說。
不過別誤會我們的意思,DVD攝錄影機有其市場,拍攝後可以馬上放進DVD播放器觀賞,(不過你可能要先等DVD完成,而且無法重複使用這片DVD。)DVD與DV帶相比,在讀取場景方面較為方便,但是如果想要編輯視訊,DV可以提供較佳的品質,並且與所有的視訊編輯軟體都能相容。
外型因素
迷你的攝錄影機看起來頗具吸引力也比較容易攜帶,但是價格通常較貴,在室內的拍攝效果不佳,因為它們的鏡頭尺寸較小,透光有限。此外,許多較小的機種也不能經由配件靴(accessory shoe)擴充功能,所謂的dumb shoe就只是一個支撐配件、例如燈光的腳座;intelligent shoe具有針腳,可以讓攝錄影機溝通和控制週邊裝置,比如說麥克風及閃光燈;熱靴(hot shoe)也是一種intelligent shoe,專為觸發外接閃光燈而設計。
音效
攝錄影機的音效通常都不是很好,如果你很重視音效品質,你會發現許多比較便宜的攝錄影機並不提供麥克風插孔或配件腳座,這意味著這類機種沒有辦法在比如說小孩第一次上台單獨表演的時候,改進錄音的品質。
有的高階攝錄影機會提供耳機插座,用以監控所錄製的聲音,還有「手動增益控制」,讓你調整錄音的音量,如果聲音太小,你可以調高麥克風的靈敏度,不過雜訊和失真程度也會比較高。
靜態影像
大多數的攝錄影機都既可以錄製視訊,也可以拍下靜態畫面到記憶卡,不過畫面品質通常令人失望,這是因為影像大小有限、沒有閃光燈或以上兩者都是。很少有攝錄影機,即便是配備數百萬畫素的CCD與閃光燈,能夠與專門拍照的數位相機的品質相提並論。
其他好用功能
如果你有成堆的類比帶子需要編輯,那麼把攝錄影機連接到VCR或者是類比相機輸出端子,並將影片轉成數位視訊的功能(通常稱為類比輸入功能或類似的名稱)就很好用。
用到最後,你會開始覺得自動模式實在不夠用。由於所有的攝錄影機都提供手動對焦,所以你可以藉著自己調整焦距,而不必手忙腳亂地在選單中選擇設定功能。同樣地,你也會希望在攝錄影機上直接控制曝光,而不是在選單內,另外還有背光以及/或者聚光模式,協助處理採光不良的環境。
可以忽略的功能
有些攝錄影機功能是可有可無的,其中最用不到的就是高倍數數位變焦,大概超過30倍以後,所拍到的畫質就不夠好了。數位特效如復古(sepia)或是淡出/淡入(fade)也沒什麼用,因為電腦上都可以做到,而且特效功能還更多。
就過去經驗來說,光學防手震功能(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比數位防手震(EIS)要有效,但是CCD尺寸越大,使用EIS的效果就越好。
許多攝錄影機提供夜視模式,不管是用紅外線或者是大幅降低快門速度的方式,為的都是讓更多的光通過鏡頭。不過前者拍出來的畫面看起來會偏綠,好像戴夜視鏡看東西一樣,而後者只要在拍攝時手晃了一下,就會產生模糊的影像。
以下的攝錄影機評比的價位總共分為三層:500美元以下,501至800美元之間,以及801至1,000美元之間。網路上有本文的延伸報導(http://www.pcmag.com/camcorders),建議你在出門購物時先閱讀一下,然後購買時試用看看,這樣能夠確保買回來的攝錄影機只會帶來愉快的驚喜,而非買錯的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