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結束,來台研習的大陸大學生很忙。忙著採買「手信(伴手禮)」:買超夯的「兩蔣」吊飾、公仔;還像熟門熟路的台灣人,在各家全聯社「掃貨」,蒐購某品牌鳳梨酥。

還忙著打包。有些興奮地交換著行李裡的那些「禁書」該怎麼偷偷運回去?大夥的「禁書單」非常類似:趙紫陽的「國家的囚徒」、達賴喇嘛的「我的土地、我的人民」,還有「中國無法偉大的五十個理由」、「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刻畫文革的「江上的母親」;至於台灣本土作家,只有龍應台的「大江大海」。

即使立法院即將審查的「陸生三法」,讓部分立委對開放陸生來台充滿疑慮;對已來過台灣的這群廿歲上下陸生來說,來到台灣,是對台灣印象的解密,也是中國封閉資訊的解放。

課堂上,老師講「美麗島」、「野百合」、「紅衫軍倒扁」, 免不了提到「六四」;電視上,馬英九和蔡英文辯論ECFA,看見台灣對大陸的依賴與恐懼;不再有「綠壩」阻隔的網路,終於連上大陸上不了的YouTube、各式網站,世界更遼闊。

他們迷本土連續劇「夜市人生」,這是「認識台灣庶民文化」的最佳管道,即使聽不懂台語,看著字幕,劇中人徒手「捏爆橘子」的誇張劇情,陸生跟台灣觀眾一樣high。

對陸生而言,台灣經驗,是個看待世界、發現自身的新起點。如同解嚴前的台灣留學生到了外國,終於發現島國歷史的新面目大陸一樣。

來到台灣,既是交流,兩邊好的壞的都掩藏不了。大家比的,就是兩岸的各自的包容力與自信;拚命貶低、防著對方,也長不了自己志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