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車像開碰碰車」 海峽時報指台店員服務好 民眾有禮貌 但是上了馬路…
新加坡「海峽時報」十九日刊登專文表示,台灣的商店服務雖然很好,民眾也有禮貌,搭捷運會排隊,但車輛在馬路上禮讓行人方面卻還有待教育,台北市政府正在努力中。
中央社報導,海峽時報文中指出,踏入台灣的商店,可能會獲得有禮貌和知識豐富的店員提供很好的服務;在搭手扶梯時,人們會讓路給趕時間的人,而不是狠狠地瞪你一眼;在捷運站,更沒有必要推擠,因為大家都排隊上車。
但是,文中也說,在馬路上,卻得不到類似上述的禮貌和禮遇,行人在過斑馬線時,車輛不會為了行人而停下來,轉彎時也同樣不會遲疑。這個問題在前駐南非大使陸以正日前在台北東區過馬路遭轉彎計程車撞倒骨折後,開始受到大家的關注。
文章引述台北市警察局的統計數字顯示,去年一到十一月,駕駛人不優先禮讓行人的案件達到九百八十四起,比前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卅。
觀察家認為,台灣對駕駛人的基本道路守則教育不足。雖然駕駛人需要通過考試才能取得駕照,但考試不夠嚴格,對安全不夠強調。
文章認為,台灣的機車密度亞洲第一,也是一大交通問題。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擁有超過一千四百五十萬輛摩托車。
在台北工作、開車的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助理代表主任黃慧勤(Ng Hwee Koon)告訴海峽時報,「你以為這些路上的小傢伙(摩托車騎士)應該會更小心,但他們沒有,騎車像在開碰碰車」。
報導說,台北市長郝龍斌在陸以正遭撞事件發生後,已承諾將有更多的交通警察在馬路上執法,取締不禮讓行人的車輛,並強調台北是個友善的城市,應該尊重行人。
【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台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說,台北的開車、騎車文化確實有必要加強,從行人受傷的數字上看,去年聽奧期間稍有進步,但今年又回到原點。
他認為,台灣長期以來都是人讓車,要培養車讓人的觀念,需要很長時間,甚至政府有必要把「禮讓行人」當成一種運動來推行;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行人」,應該多發揮同理心禮讓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