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于綉
【設計新生活】活動自上周五展開以來,居家周報編輯小組接到不少詢問電話,許多讀者躍躍欲試,渴望加入這個活動行列,將住宅空間交給專業設計師改造,還請讀者詳填報名資料,儘早報名。
為了讓讀者對空間分割及運用有所認識,我們將空間分類成陽台、廚房餐廳、臥房、客廳玄關、儲藏室等,本周開始登場的,是王羊恩及邱智勇兩位優秀新生代設計師,為讀者探索陽台空間的伸展與妙用。
王羊恩(人方人為工作室)
多一個步驟,讓生活加分
台北市民生社區僻靜的巷弄中,在一家懷舊風格的歐洲二手家具店採訪設計師王羊恩。這間家具店雖然主要賣的是二手的椅櫃,但在每一處的小角落都有等待發現的趣味,而跟王羊恩對話的過程也如同尋寶。
換個角度看 世界不一樣
訪談過程中,不同想法、角度的相互切換,彼此之間確有非常細密的連結關係,就像是王羊恩用蠟筆畫的自畫像,色彩鮮明,下筆隨性大膽有條不紊,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根據台灣的法令,住家不能沒有陽台,但也要符合一定的大小。然而,這樣的空間卻經常顯得太過侷促,人一進入陽台,彷彿已經全身不能動彈。到最後,陽台只能拿來曬衣服、堆雜物或是積灰塵。
「為什麼我們不換一個視角,讓陽台向室內退呢?」帶著木框質感的眼鏡,王羊恩充滿熱情的說著。
相對於陽台加蓋的向外延伸,王羊恩擅長展開另一個視角,思考著向內融合的可能性。陽台一旦往內與住家內部融合,我們就能在舒適的住家內享有戶外的清新、氣氛,甚至聲音。
陽台結合客廳,能簡單的在自己家中享受陽光、綠景,同時也能將疲憊的身體舒展開來,為陽台與客廳增添空間與質感。王羊恩透過他的眼鏡所看到的世界,竟是如此的充滿童趣與巧思,打破了過去單一化的想法,開拓了更多元的思考空間。
陽台變大 室內也舒適
在王羊恩過去的案例當中,有一個咖啡館的設計相當有趣,以結合家與陽台兩個大的概念來打造整個咖啡館空間。將陽台往內拉退,打破室內與戶外之間僵硬的界線,進而創造出能夠舒展的開闊空間。
透過陽台讓陽光灑滿整個室內,在咖啡館的庭院當中,王羊恩種了一棵綠意盎然的樹,因此更增添了室內的光影變化,顯得趣味橫生。對於陽台來說,坐在戶外貼近生氣蓬勃的綠色大樹,但也能充分感覺到室內舒適的伸展空間,生活的創意從此開始。
室內、戶外界面的消失在住家當中,也能產生另一種巧妙,整片的落地窗即使掩蔽時,在視覺上也能因此擴展了室內空間。一旦敞開,戶外的氣候、陽光全都與室內進行溝通,在室內也能充分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四季律動。
陽台因此成為一個半戶外的開放空間,在室內,泡一杯咖啡,便能享受戶外的一片開敞。此時,陽台也成為住家內一個很重要的心情轉換場所,也更深刻的體悟了王羊恩所謂不同視角所觀看的世界,這樣的視角不只打開了住家空間,也打開了都市生活。
調整生活方式 設計重點
陽台的綠意盎然應該如何維持?王羊恩認為完全不付出,便無法得到生活的品質。
陽台或庭院當然可以選擇較為容易照顧的植物,但這並非意味著我們對植物漠然,而它們卻還以我們清新的微笑。
王羊恩強調設計師的工作不僅止於實質空間上的,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種生活的想像,尋找生活趣味的方向,包括在陽台上後續園藝的照顧,也同樣可以成為藝術生活的一部分。照顧植物或者整理庭院並非只能是一項繁複瑣碎的工作,它同樣也可以成為培養生活習慣或是調整生活節奏的行動。
住家空間實質的改變固然重要,但生活方式的調整更是室內設計的焦點,當我們對陽台、庭院的花草樹木施予細心照顧,與它們對話,它們也必定會報以我們更為溫暖的心靈憩所。
多一個步驟,讓生活加分,王羊恩說:「就像買一包鹽酥雞,拿回家之後直接用塑膠袋吃固然方便。但是,是不是也能夠有另一種方式,將鹽酥雞裝在磁盤當中,倒杯啤酒,與三五好友匯聚一堂,一樣的一包鹽酥雞,會不會產生出不一樣的生活呢?」這就是對日常生活的設計,不是富麗堂皇的設計之美,而是每日生活自然而然的微微甘甜味。
邱智勇(胡碩峰建築工作室/
大牆演繹設計有限公司)
聽空間說話,發現自在美
「聆聽住家的聲音,不同的空間總是有著相異的需求。設計不是與過去截斷的人生,而是依循最舒適的路徑重新與自我相遇」,設計師邱智勇緩緩的吐露出自己與空間的關係。溫和的聲音彷彿暖流,也為周遭的空氣帶來一股靜謐且悠然的氛圍。我們的生活周遭,的確已經有太多的「應該」,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穿,甚至應該怎麼活,導致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空間坐下來靜靜的傾聽自己的聲音。
聆聽屋子的聲音
設計師對待空間的方式總是細細的聆聽,注意住家的屋齡、結構、特色而採取適合的空間樣態。對於屋主,也是從聊天的過程中慢慢琢磨他們的生活所需,在閒談之中推敲日常細節,才能品味出屋主個人的特色與個性,並將之融合於住家之中。設計師說:「很多時候,太多的設計或時尚感並不能真正的帶給人們舒服的生活」。
的確處處精雕細琢,在抽象層次上互相牽動的纖細神經,已經不是現代都會人所嚮往的,相反的卻容易帶來緊張感,也使得空間更為矯揉造作。設計師認為根據和屋主的閒聊過程中所掌握每個的細節,才能更準確的掌握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個性。
在空間的配置中,最需要考慮的是屋主之後的日常生活,而非整體的設計如何美輪美奐。因此,空間在設計師的手中是為了配合日常作息而生的,而不是人如何被空間所左右。
陽台也可以是主角
不刻意強調流行的起落,也非墨守成規,而是依照不同的空間創造獨特的自我感覺。設計師對於陽台也是如此,木製的陽台地板使人更徹底放鬆,配合屋主宴客的需求,在陽台內設計了可供沏茶烤肉的石製矮桌。不論輕鬆的坐在地板烤肉,或是持茗愜意的站在陽台上閱覽好山好水,都增添了陽台空間的風味。住家環境的主要活動範圍從原本的室內移向戶外,陽台頓時成為三五好友主要的聚會場所。
在邱智勇的設計裡,陽台不是用來曬衣服、堆放東西,卻成為生活的主角,家人活動起居的場所,朋友徹夜傾吐心事的地方。
很多人習慣睡覺之前泡個熱呼呼的澡,浴室,除了在室內之外,也可以在陽台!充分的考量了屋主的喜好之後,由於陽台前沒有任何住家,因此,私密性無須憂慮,設計師利用房屋這樣的特點而將浴室放置在陽台。完全利用了房屋原先所附與的天然條件,透過自然孕育而出的溫柔,在家洗澡也可以像是在露天溫泉泡湯一樣輕鬆。
設計師認為陽台相較於其他空間,其主要功能並不明顯,因此更能強調它的精神性質,是更能發揮想像的性靈空間。
自我性格的綻放
細細聆聽空間原本的聲響,不過分強調流行的設計手法,讓所有的設計在空間中爭奇鬥豔,太多的聲音同時說話,反而會成為噪音。邱智勇的設計觀如同他簡潔的衣著,將所有花花綠綠的飾品毫無目的的擺在身上,不如只要凸顯自我的樸素。
過於強勢的重新打造,或是過多的設計感會遮蔽自我內心的需要,設計師的空間是一種包容,溫柔的對待著住宅。內部的細節,與其在設計上過度的雕琢,不如讓屋主自由的選擇能與自我性格相符的物件,屋主也能成為設計的參與者,在自己的住家空間中,綻放自我的個性。
這樣的設計態度是一種量身打造,並非如同市面上所生產一系列的各式風格,不是北歐風、日本風,而是我的生活、我的品味和我的空間。溫柔的聆聽,才能嗅到住家慢慢綻放的一抹清香,也才能體會自我內心深處的想法。
邱智勇說了:「設計師,在某個層面上,他的職業如同醫師。設計師必須細心的照顧空間,而關心的不只是空間,還有生活在其中的人,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喜怒哀樂。」
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他對住家空間的溫柔、寬容與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