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接到網友bean對〈最好 vs. 夠好〉這篇文章的回應。晾了這麼久還有人看到,而且還寫了很多,真是令人驚喜又感動,不由得感激涕零!
其實,這篇文章的重點倒不是「自助vs跟團」,有趣的是,網友的回應泰半針對這個部分抒發,可見跟團與自助,永遠都是旅行愛好者爭辯不完的話題。
所以,我就再針對「自助vs.跟團」多講幾句吧。
1.跟團難求,自助可追
我在文章中把自助送進「最好」那一塊,把跟團歸到「夠好」這一國,跟「追求」這個動詞是有很大關係的。
因為「夠好」很容易滿足,「最好」才需要追求。跟旅行社的團因為必須遷就多數,無法自己掌控內容,「追」一個好一點的團還有希望,「求」一個滿意百分百的行程是百分百不可能,所以我就這麼大筆一揮了。
自助雖然不見得就會完美,但是它的確比較有追求的空間,有機會找到「最好」。
2.想自助,不小心卻掉進一個「團」裡頭
其實,真要算到真確,除非一個人獨自上路,否則三五好友結伴同行,難道就不是一個「團」嗎?只要跟了團,就會有遷就,只要自主意識無法完全貫徹,「完美」與「最好」就破功啦。
3.青菜蘿蔔不必只取一個來愛
bean說自助與跟團是「青菜蘿蔔各取所愛」,說得真好。但我更喜歡用「九分青菜配一分蘿蔔」或「三分蘿蔔配七分青菜」的方式,當一個「變種跟團者」或「變種自助人」。
4.變種跟團者
譬如說,即使跟團,我也會做一堆功課,一樣享受「紙上計畫」的樂趣。
旅行社給的資料雖然比以前進步很多,但多半還是粗糙,如果先用自助的精神做過功課,到了現場的感受絕對會和「不想動腦」的人完全不一樣,不騙你!
圖說︰不論跟跟團或自助,我都會作一份私房專屬的地圖和隨身冊。
甚至,我連「探索」的樂趣也不放過。
想想看,自助旅行探索些什麼?山川景物、風土民情、美食佳釀,還是購物血拚?這些內容,跟團也一樣要去探索,只是深度有別而已。
不要忘了旅行還有一個超好玩的東西——看人。自助可以觀察外國人,跟團則不但看老外,還可以觀察自己同胞出了國門的模樣。沒常識沒知識但是很純真可愛的、有常識有知識又很熱心助人的(岳國介就是這樣)、阿公阿婆、臭屁富豪、追男正妹、追女型男(岳國介絕對不敢這樣)、蜜月夫妻、偷情伴侶、田僑仔、走資派……抽身出來、冷眼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給你的麻煩其實不會很多(頂多就是不守時、拖時間),但他們釋放出來的觀察趣味卻畢生難得(想想看,你一輩子會跟幾次團呢?),有趣不有趣,全看你用什麼心態對待自己。
5.變種自助人
「變種自助人」呢?那簡單,不做功課,不做行程設定,把大腦放得比跟團者還空,東南西北隨性浪遊是也。我就超愛阿正師傅在京都亂逛的那種調調,多正呀!我期待的「極樂」之一正是「一趟有第一點,但不必規畫下一點的旅行」。
我最崇拜的,是那些連地圖都沒有的冒險家所走出來的旅行。像西遊天竺的玄奘、東遊中國的馬可孛羅、1926至1941的15年間進出戈壁沙漠達5次之多的密德蕾‧卡柏(Mildred Cable)等三名西方女子;或是寫下《真臘風土記》,為我們留下高棉盛世風貌的周達觀,以及寫下《稗海紀遊》,為我們留下早期台灣開拓腳印的郁永河等。
6.這些地點,旅行團九成九到不了
bean說自助旅行「第一次如魚得水,第二次快樂似神仙,第三次樂不思蜀」,最後「不知不覺便上癮了」,我想有過自助經驗的人大概都會興起一份共鳴。
自助的確很容易讓人上癮。
我的心得是,自助,一定要給自己安排一些(不一定全部)旅行團不可能安排的內容,這才不浪費。
‧譬如說,旅遊書用力推薦、去過的人說超好玩,但大巴士卻到不了的地方。
旅行團多半使用大巴士,所以,那些不方便大車進出的所在,除非名氣超大,會安排用小車接駁,否則旅行團都不會把它們排進行程裡。我在墨爾本的聖吉達(St. Kilda)海濱流連了一下午,還在一家海景餐廳的燭光下慶祝我和岳夫人的20周年搪瓷婚紀念,氣氛超讚;回國後我用記者身分請教澳洲維多利亞旅遊局的朋友,為什麼不力推這個景點?她的答案正是︰「沒有大巴停車場。」
圖說︰從斯德哥爾摩南區的馬利亞山丘(Mariaberget)遠眺舊城與市政廳,美呆了!這個地點,截至目前為止就還沒有任何一家台灣旅行團把它列進行程表。
‧譬如說,日出或夕陽超美,但是名氣沒有超響亮的地方。
主要原因是——這會妨礙到進餐廳的時間。
十幾年前我到墾丁車埕的海口沙丘賞落霞,我們的小車才剛要進去守候,一輛號稱「示範旅行團」的中巴卻已經要離開了;它選擇地點的確有眼光,但是卻抓錯了時間,結果把一顆「示範」的正中直球打出了界外,可惜至極!(更可惜的是,海口沙丘現在已經被風吹平了,夕照也不美了)
印象中旅行團一定會安排的賞旭或觀霞的活動,好像只有阿里山日出吧。
‧譬如說,吃一頓非常在地的餐(最好的餐廳或最雜亂的夜市攤子,旅行團都不會去)。
‧譬如說,參與一個很特別的慶典(慶典愈熱鬧走失的機率愈高,旅行團就愈不敢讓你去)。
‧譬如說,這個地方旅行團也會來,但我就是待得超久。
‧譬如說……
7.別浪費跟團的優勢
悲觀的人說「有一好沒兩好」,正面思考的人卻會說「有一壞沒兩壞」;這種人會想辦法把握一些跟團的優勢,來補償它「不如自助」的劣勢。
‧譬如說,旅行團有解說人員。
自助旅行如果語文能力不佳,對當地的了解很難跳出資料之外,但是十個旅行團九個九都有解說人員,他們常常能夠提供旅遊指南或其他資料之外的有趣內容;尤其是在地的導遊或是具有生態、藝文、科技或民俗專業知識的解說員,更是精采,這是絕對不宜浪費的跟團優勢。
圖說︰「專業的解說員」是團體旅行最珍貴的核心價值之一。
‧譬如說,可以在團員之中交到意外的好朋友。
有很長一陣子,我都要期待每個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來臨,因為那是我們「旅行同好會」聚會的時間。每一次,都會有三個人各自獻出一場幻燈秀,分享他或她的旅行心得;每一次,都讓我既開眼又開心。因為這些人有學建築的、搞美食的、做電腦的、玩攝影的,每個人的旅行嗜好和美學品味都不一樣,大大刺激我的想像、大大張開我的視野,甚至還找到約稿對象,非常過癮!而這個同好會的誕生,說起來一點都不神奇,只是因為一群同團的旅行者回國之後不願散去,相約再聚,然後再約他們自己的好友也來一起玩,就這樣愈拓愈多,最多的那場聚會,還有超過六、七十人的哩!當然,在旅行之中找到終身伴侶的、找到生意上的大客戶的、遇上多年不見的同學的……各種美麗的生命邂逅,我們哪有人沒聽過?(岳國介先生沒有在旅行中把到正妹,但是我的牙醫卻是不折不扣在一次跟團旅行後所結的因緣)
‧譬如說……
8.這種狀況,你非跟團不可
自助很過癮,但是如果跟團有特權可享,是不是也很讚呢?
‧譬如說,平常,我們見不到企業大亨、建築大師、設計大師……可是如果跟一個「某某工業園區專業考察團」或「行家帶路空間偵探團」之類,就有可能和比爾蓋玆、安藤忠雄、菲利普史塔克……見上一面、要一個簽名或合照、問幾個問題、偷一點靈感、開一個頓悟;這,可絕對不是一般自助旅人做得到的。
‧譬如說,平常,我們進不去高級私人俱樂部去玩遊艇、玩高爾夫、玩騎馬……,可是如果旅行社老闆是那些俱樂部的會員,他說你們都是他的貴賓,邀請你們一起去遊艇玩玩,去馬場、高球場玩玩,這,也不是一般自助旅人做得到的。
除了「有特權」值得選擇跟團之外,還有一種狀況,也是自助不如跟團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帛琉。
除非你去它目前尚未開發的地方去「蠻荒探險」,否則,帛琉目前已經開發的旅遊地帶幾乎都在海上,換句話說,要玩,就得雇船,要純自助,就得一個人包一條船;可是,天底下有幾個人那麼凱呀!所以,你就會和「一群人」共乘一條船,今天跟這條船,明天跟那條船,你就天天在跟團;那麼,何必花比較多的錢搞自助呢,跟團就OK啦,不係嗎?
‧譬如說……
圖說︰帛琉的遊程是「出海-出海-出海」,更精確地說是「湊團出海-湊團出海-湊團出海」。
9.很多旅遊報導,都是跟團旅人寫出來的
岳國介先生也寫過旅遊報導,也有一些是自助旅行的產品,但是,說出來不怕你笑,大多數的報導,都是跟團寫出來的。
不止是我,很多你在報紙、在雜誌上看到的旅遊報導,也都是跟團旅人之作。
只是,這種團不是旅行社的阿公阿婆團,是——記者團。
可是,我們畢竟也是一種「跟團」的旅人,不是嗎?
最後,我要說,我還是要多用自助的方式去玩的,因為這的確很過癮。
但,我還是不會放棄跟團的,因為這是所有名人都享受不到的樂趣(如果你是林志玲,你能跟團嗎?);我當不成名人,就要拾取非名人的優勢來補償一下自己。哈!
看到『自助vs跟團』再開新欄,那我就再說一些個人的心路歷程好了。
岳大大有所不知,我的自助並非為了追求“最好”〈何謂最好呢?〉,其實是『被迫』的成份居多。
話說當年….
早先6次跟團,其中3次回來必須和團隊夥伴們一起到消基會報到。一次是夏威夷旺季大爆滿,沒房間,差點流落街頭,呵呵,匪夷所思吧。另一次在歐洲,一樣因超收團員品質大受影響,第三次則是行李運丟了….,因此,我的旅遊方式之所以必須轉向,歸根究底,是敗給咱們可愛又偉大又唯利是圖的旅行社啦。
換言之,嚴格說起來,自助旅行應是我和另一半“自力救濟”的開始。呵呵~
言歸正傳….這次您的跟團論點我大致能夠接受,但是它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那就是咱們的旅行業有些積習必須大大改進才行。比如:不該老是業務掛帥、削價競爭,然後讓領隊們必須另立巧門、再尋外快。再者“分眾”和“量身訂做”的團也還是太少了。我始終認為,大雜燴式的團是玩不出“質”來的。
由文中看得出來,岳大EQ很高,可以寬容笑看種種不合理,當然也有可能岳大參加的大多是記者團,品質待遇肯定不差。不過我是這麼想啦….回歸到普羅大眾,試想:讓廣大消費者花上珍貴時間.大把銀子去考驗、修煉自己的肚子能否撐得了船?這似乎有違常理?坦白說,花錢不是大爺,但也無須受到委曲,在此我忍不住要重重炮轟一句:“咱們國內的旅遊業實在不太長進,太有待加把勁囉。”
早些年前,我個人一直非常欣賞歐美國家行之有年的contiki,這類型的團,定位清楚,目標明確,團費便宜,參與者雖來自四面八方世界各國,但因志同道合很輕易便能玩出興味。在義大利、德國我都遇過這樣的團體,他們四海之內皆兄弟姐妹,哈!玩瘋了。目前在台灣雖有代理這樣的團,可惜終非主力。
其實,自助旅行的型式特多,它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地…靈.活.。
在我的定義中,所謂的『自助』,其最大的精神與特質是….
可以隨心所欲,可以自主….自己主導旅遊內容;卻不見得要孤伶伶(自助一樣可以交到好朋友),徒手煉鋼。
尤其要特別提出來的是…
它絕對是可以隨機應變、因地制宜、借力使力、聰明地組合各式各樣的好玩喔。
只要我們懂得充分運用網路,充分運用旅遊當地“i”的訊息及服務,懂得到了目的地後,仔細挑選當地精采的Tour加入,相信增加旅遊的深度和廣度並非難事啊。
舉個私人例子:
到紐西蘭35天,我們因地制宜特地採取露營車充當『行動旅館』,馳騁6500公里,南北島給它全部走透透,哪兒特美就在哪兒停下來,就地煮咖啡、喝茶,做個沙拉三明治,氣定神閒,慢慢欣賞上帝獨厚這塊土地的傲人傑作,細細品味世外桃源裡一場又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絕美視覺饗宴。累了,有床可睡午覺,精神飽滿時,我們最愛在廣袤的大地上開著大露營車追著夕陽跑,映入眼簾的是看不盡的湖光山色,成群要回家的羊咩咩,以及天際間既瑰麗又幻化多端的天光雲影。
入夜,車子進營區,廚房與餐廳是交流的好場所,哈,老外煎牛排,我做乾麵、酸辣湯,佐以在鄉下加油站內買來便宜到爆的蘋果和奇異果。對了,坦尼丁的營區有鋼琴可以露兩手,而紐西蘭的營區還有等級之分呢,通常我們會挑選4星級以上的營區停泊,租金貴嗎?才不呢,大多十來塊紐幣,台幣200左右吧。
另外,紐西蘭的Tour更是創意十足,撇開超熱門的高空彈跳、皇后鎮的泛舟、夜訪營火虫洞….等等項目不說,西海岸的冰河探險以及北島頂端的島嶼之遊、90哩海灘…..這些國人少去的,唉,玩上一次便知咱們島內旅遊創意的貧瘠。
你能想像,一個人花不到台幣二千,便可徜徉於藍天碧海…看了洞穴、與成群海豚嬉遊、痛快海釣30cm以上的大魚、呵,還被暫棄於滿是漂亮金沙的不知名無人小島,當了兩小時的魯賓遜嗎?
紐西蘭旅遊業之細緻成熟與人性化、旅遊觀念之發達與眼光之前瞻,在在讓我們懾服不已,太多太多的開人眼界,實在舉不勝舉。
當然,除卻旅遊大國紐西蘭,有一回我們只想“懶懶的玩”,所以巴里島就雀屏中選了。買了機加酒,從五星級到民宿,從高級餐廳到路邊小攤,有雲有泥,哈哈,囊括各類層級,好玩極了。而民宿那段最有趣了,房客進進出出,有瑞典、澳洲、日本妹、新加坡還有印尼老華僑。其中印尼老華僑尤其可愛,每天一大早便在陽台猛探頭想找我們聊天,哇勒,話題盡是繞著半世紀前的蔣介石轉,害我腦海不斷浮出小說『異域』的情節…..還好沒有要求一起唱國歌呢,哈哈哈 ~ ~ ~
我們在烏布,租了部摩托車,早上看書、游泳,有時也透過閒聊進一步瞭解當地年青人的生命觀價值觀,然後出去找特色餐廳,到超市購物,逛藝廊,山區健行。路上時常可遇手拿地圖的台灣年輕夥伴,嘻嘻,基於同胞愛,好玩好吃的東西當然要即時跟他們分享啦。那一趟Long stay,24天,花費少少的錢,卻豐豐富富歸來。物超所值啦。
然而,自助旅行的型式當然還不僅只如此,再舉一例…..
有一年暑假,我們家族想一起親密去旅行,於是十來個老小乾脆自組一團,自己規劃指定吃、住以及旅遊景點,然後委請坊間旅行社報價,因為下有8歲小孩、上有70歲長者,所以我們採取的玩法完全與一般觀光團無異,只是我們完全掌控了旅遊成員和旅遊內容品質。這也算是自助〈主〉旅行的一種吧,呵呵,咱家就是不跟旅行社開的制服團,休想要我們去免稅店浪費美好的時光。^__^
總而言之,自助旅行的運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只要時時保持開放的心,不自我設限,願意花點心思,相信人人皆可天寬地闊、自在遨遊!
另外也期許,包括我這個自助旅行的鐵桿擁護者在內,…….如果您不想被不肖的旅行社“綁架”的話,那麼不妨多多莊敬自強;因為只有消費者意識抬頭,才能匯聚督促改革的力量。
拉雜寫來,總算一吐為快,岳大,拍勢啦!請原諒。^_^
Ps:
(1.)若遇像帛琉這樣的狀況,到”i”或在船公司招兵買馬就可以吧?!
(2.)岳大說「專業的解說員」是團體旅行最珍貴的核心價值之一,此話不差,但我遇的實在都不怎麼專業。唉 ~或許下回應該考慮參加李清志、蔣勳的團吧。
(3.)贊同岳大的『旅行同好會』,以前到現在我們也始終都有一撮同好,樂此不疲持續進行著這類聚會。透過不同年齡背景的人分享彼此的旅遊歷程和心得,的確有趣。只不過毒癮會越積越深,嘿嘿 ~ ~
(4.)還是老話一句,『自助vs跟團』無關層次的高下。選擇合腳的,走起路來自在舒服的,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