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峇里島,你很難理解--擺盪於傳統與現代的地界,融和於善神與惡神的交戰,妥協於物質與精神的現實。
印度文化影響兩千年眾神之島信仰即生活島上每個村落至少二座廟分別祭拜萬物之源、祖先亡靈和諸魔。峇里島的文化和歷史如同它的景觀一樣多采多姿,千年以來,遠從亞、歐、美洲的探險家,在驚為世外桃源之餘,也留下文化影響的遺跡,而峇里島的文化正是這樣經過融合、淬鍊的精髓。
峇里島位於爪哇島的束方,以峇里海峽和爪哇島相隔。其面積僅五千六百二十平方公里,人口約三百萬。島上四季如夏,只有乾、雨季之分,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三月間是雨季,而八月氣候最宜人,是觀光旺季。
根據歷史記載,峇里島的文化至少受過中國、印度、爪哇、荷蘭、日本等國的薰陶。不過影響峇里文化最巨者,仍屬印度文化。從西元第七世紀開始,峇里人開始實施印度的政府體制。當十五世紀期間,回教開始在印尼的其他地區風行時,唯獨峇里島因著爪哇海和峇里海峽的屏障,得以保存原有的印度教信仰。
當十三到十六世紀的爪哇大王國──滿者帕夷(Majapahit)在一五一五年覆亡後,大批的王室貴族向東逃往峇里島,印度建築、文學、藝術等文化隨著貴族、藝術家、工匠進入峇里島。之後的三百年,包括印度教、佛教、泛靈信仰的峇里文化,得以孕育發展迄今。峇里人的信仰即生活。但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強求哲學性的思辯或虔誠的悔悟,而多強調傳統和習俗。他們的信仰是透過繪畫、雕刻、音樂、節慶、舞蹈、和儀式對諸靈和生命的禮讚。
想了解峇里人,必先認識主導峇里人生活的宗教信仰。
峇里人稱呼峇里島為「眾神之島」,島上大大小小的廟宇大約有兩萬多座(不包括家廟)。宗教信仰、宗教儀式和宗教節慶主宰了峇里人的生活──從出生直到死亡。宗教習俗宰制城鎮、鄉村的發展、寺廟的和家庭的體制。峇里人的假日、娛樂、集會都依循印度教曆。
峇里島的每個村莊內至少有三座廟,分別祭拜萬物之源、禧先亡靈以及諸魔。
峇里人的家裡又各有家廟:在平民家裡,他們至少祭祀祖宗靈位、三位一體神的石雕像、以及放置在同一祭壇的三位神靈──他們的「外貌」相同,但職掌的功能各異,而飾以不同顏色的布條做區分:黑色的是保護神、白色的是毀滅神、紅色的是創造神。貴族家裡,除了上述各神,還祭祀土地公、門神、及財神。
除了寺廟裡供奉神衹,峇里島幾乎處處都有石雕的神像,下身圍著「沙龍」,同樣以黑、白、紅三色來區分其屬性。如果雕像身上未著「沙龍」,則只是一般的裝飾藝術品,而非神衹。
峇里人每天至少祭拜神兩次,除了在家廟拜拜,還以椰子葉編成小籃,上面放置鮮花等祭品,擺設在各處請諸靈尚饗;放置在地上的祭品拜的是魔鬼。峇里人相信善惡會不斷交戰,為了避免得罪任何一方,他們不但拜善神也拜惡神。善神與惡神間互相依存的關係四處可看,例如,在進入寺廟時,得先通過的對開式大門,狀似兩個分裂的塔,一代表善(面對觀者的左方),另一個代表惡。相同的觀念,不但表現在宗教崇拜的方式上,也不-斷出現在峇里島的各式舞蹈中,例如,著名的巴隆舞劇(The Barong and kris Dance),就展演了代表「善」的巴隆(Barong)如何和代表「惡」的亂達(Rangda)交戰。外貌像獅子的巴隆的造型不斷在峇里島的傳統繪畫和木雕品中出現。
峇里人有強烈的男尊女卑的觀念,在這裡男人賺錢不是為了養家,而是為了供自己零花(特別是為了鬥雞)。女人必須自給自足,負擔自己和養育小孩的任務。
幾乎一切較粗重、卑下的工作都交給女人,因為他們相信女人的肩膀比較有力,峇里女人的「特技」之一是,在頭上頂重物,她們所能負荷的重量,令觀光客莫不嘆為觀止。
三大海灘,三種風情
峇里島南部的三大海灘,各自呈現不同的風貌,不論尋求陽光的歐洲客期盼綺遇的日本女子,或放縱的澳洲人,都能各取所需。峇里島變了。
不再是純樸、滿是花木的原始風貌,來自歐、美、亞洲的各國觀光客,攜帶各國文化而來,為峇里島渲染五光十色,這個俗稱「天堂島」的樂園,自此除了原有的神秘色彩,更因各國文化的浸染,而風韻盎然。
在這裡,澳洲人尋找放縱、歐洲人為了陽光和放鬆、日本女人期盼綺遇、美國人為東方情調而來,台灣人則一如往常地──尋找購物天堂。一向樂天知命的島民,開始學會依附觀光而生活,他們聞名全球的舞劇、繪畫、雕刻,甚至他們的生活,無處不可見觀光客的影響和勢力。
國際觀光客有組織地來到峇里島始於一九三○年代,而各國觀光客蜂擁進入峇里島則在最近十年。根據峇里島觀光發展局的統計,一九九○年,到峇里島參觀的人潮,較前一年成長了百分之三十四,共約兩百一十八萬人次;他們並且預期,峇里島的觀光人次每年將以至少百分之十五的比例成長。
為了容納大量觀光人潮,峇里島上的觀光飯店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根據峇里島觀光發展局的統計,一九八八年時,峇里島上才只有三十三間五星級飯店,但在一九九○到九一年間,島上擁有六十五間五星級飯店,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成長了幾近一倍,而這尚不包括其他較小型的飯店。
伴隨觀光飯店而來的,峇里島的馬路拓寬了、道路兩旁新添了數不清的小店,以及其他相關的旅遊設施。新的建設使得遊客能更方便地在島上觀光,但是也犧牲了為數可觀的花草、樹木。即使新路不斷擴充,在峇里島的首府登巴沙(DenPasar)開車絕不是件易事,壅塞的車輛再加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觀光客,使得不耐的司機紛紛大按喇叭。
因著各國觀光客的各有所好,島上的風光也隨著觀光客的口味做了調整。發展觀光最悠久的、位於峇里島南端最重要的三大海灘各自呈現異國風貌:歷史最久的薩努耳海灘(Sanur Beach)是歐洲觀光客最喜愛的佇足地。
最受澳洲人和日本人歡迎的庫塔海灘(Kuta Beach),是個不眠不休的觀光勝地,白天沙灘上曝曬著各色人種,晚上,臨近海灘的酒店、賣各式衣物的小店毗鄰而立,四處壅塞著人影,觀光客喧曄竟夜。
至於最新開發的努薩杜瓦海灘(Nusa Dua Beach),晚近吸引了大批「雅皮」,是愛好水上活動、運動者的新寵。庫塔海灘(Kuta Beach)這裡是年輕人炫耀青春的天堂,也是日本女人的樂園。
臨近印度洋的庫塔海灘,早從六十年代開始,就有澳洲年輕人前來衝浪、戲水、做日光浴。當年的庫塔海灘,滿是椰子樹,成群的澳洲人來到這裡進行天體日光浴,後來因為澳洲人在椰子樹下的行徑過於荒誕,當地政府才下令要求來到此地的遊客,下半身一定得著衣物;而「惹麻煩」的椰子樹則一一遭到剷除。
時至今日,庫塔海灘上的椰子樹被一座座的太陽傘取而代之,傘下群聚著販賣飲料、各式手工藝品的小販,他們還提供馬殺雞、編髮辮等服務。他們以熱情得近乎強迫的精神在海灘上延攬生意,是海灘上最活躍的族群。過去,小販以簡單的英語招呼來客,近年來,因為日本觀光客大幅增加,只要有東方面孔路過,他們立刻改用日語招攬客戶。
沙灘上還包括為數可觀的黑皮膚少年,他們看似當地青年,但不販賣任何服務或商品,反而和觀光客一樣整天在沙灘上曬太陽。不過,他們並非躺著曬太陽,而是三兩坐著,隨時伺機而動,他們是海灘少年(Beach Boys)。
海灘上的西方面孔,大多為澳洲人。來到庫塔海灘的澳洲人,年紀極輕,他們的生活以海灘及鄰近的酒店、迪斯可舞廳為主軸,白天他們在海灘曝曬五六個鐘頭,夜晚則在酒店買醉,在迪斯可舞廳狂歡直到隔天凌晨兩三點,小睡之後,大約在中午時分重返海灘做日光浴。小部分的西方人會在海灘上,一面讀書,一面曬太陽;更大多數,三三兩兩橫臥在沙灘上,整天無所事事,除了偶爾翻翻身,讓陽光均勻地潑灑古銅膚色,好在假期結束後向親友炫耀。
海灘上也有為數可觀的日本女人,她們的平均年齡只有二十歲左右。五六年前,大批年輕的日本女子,開始三兩結伴渡海而來,她們出手闊綽、作風大膽,喜歡和黑皮膚的印尼男子交往。庫塔海灘上的Beach Boys經年累月等在海灘上,遇有落單的日本女人,即上前攀談,在沙灘上,一個日本女人身邊同時圍繞著四五個Beach Boys,在一旁獻媚,想博得青睞,早已不是新鮮畫面。
和日本女人談戀愛的Beac hBoys,往往人財兩得,雙方的糾紛因而頻傳,日本雜誌為此還撰文將峇里島喻為「日本女人的樂園」。不過,保守的峇里人對Beach Boys的行徑,顯然不怎麼認同,他們聲稱,這些Beach Boys是來自東爪哇的年輕人,不是本地人。一位在庫塔海灘附近的飯店工作的華僑少女,特地在半年內把原本白哲的皮膚曬黑,她說:「我是故意曬黑的,我不想被錯認成日本女人。」薩努耳海灘(Sanu Beach)距離庫塔海灘不到半個鐘頭行程的薩努耳海灘,早從一九二○年代末期開始,就吸引了一批批西方的旅行家和文人騷客前來,一間間的別墅開始在海灘旁出現。直到今天,這裡擁有島上最富歐風氣息的高級飯店,臨近區域如同一個「小歐洲村」。
與庫塔海灘上活躍終日的年輕、活潑氣息相較,這裡的觀光客年齡層偏高,不少銀髮族偕同老伴而來,他們的活動領域不超出飯店方圓一公里以內,而且幾乎整天泡在飯店的游泳池畔,如同峇里凱悅飯店的行銷傳播專員辛迪柏加蒂描述的:「他們整天呆在飯店裡,無所事事。」這種在台灣人眼中看來不可思議的旅遊方式,之所以廣受歐洲人喜愛,因為他們多半已來過峇里島至少一次以上,與其前往一般觀光客常參觀的重點,他們寧可輕輕鬆鬆的在飯店裡游泳、看峇里島的傳統舞蹈、聽西方人最熟悉的爵士樂。擷取峇里傳統建築特色興建的五星級飯店內,培植為數可觀的花木,其密度甚至比飯店外還高;而飯店內陳設的傳統石雕也讓來客幾乎可以不出飯店大門,即飽覽聞名國際的峇里雕刻風格。飯店內多半代遊客安排7各式峇里島的傳統表演藝術,可免來客往來奔波於表演場地之間。
從薩努耳海灘,可輕鬆地乘峇里島傳統的獨木舟前往距此不遠的烏龜島(Turtle Island),參觀很受峇里人崇敬的蘇蘇南廟(Susunan Temple),或是花四十五分鐘,乘船到努薩塔尼達島(Nusa Penida)欣賞較原始的峇里風貌。努薩杜瓦海灘(Nusa Dua Beach)這裡擁有全世界「雅皮」們的共同夢想──陽光、海灘、完備備的海陸運動設施、代表峇里島傳統的文化活動,甚至還涵蓋無微不至的托兒(嬰)服務。
儘管不斷添設觀光飯店,在峇里島看不到摩天大樓。島上最高的建築物是歷史最悠久的峇里海灘大飯店(Bali Beach Hotel),高僅十層樓。這項結果是峇里島當局應觀光客要求所做的明智抉擇,除了峇里海灘大飯店,島上建築物的高度都不能超過當地的椰子樹。
由於庫塔海灘和薩努耳海灘臨近區域 的發展已過度膨脹,峇里島觀光發展局從一九七三年開始,被賦予開發新旅館區的任務,而這正是目前廣受世界各地「雅皮」青睞的努薩杜瓦區。論到天然景觀和人文氣息,位於庫塔和薩努耳海灘南方的努薩杜瓦海灘,比不上薩努耳海灘;論熱鬧,這裡比不上庫塔海灘。但這裡卻擁有島上最大、最新、設備最完善的超級大飯店,其體貼入微的設想更是造成美日等國,中上階層趨之若鶩的誘因。
這裡標榜的水上活動包括了風浪板、浮潛、深海釣魚等,內容相當豐富,此外,還有陸上的高爾夫球場等。讓注重身體健康的中上階層可以在旅遊的同時達到健身的需求。小心賺了價差買了劣品在此購物,殺價是必要程序,但如果喜歡,何必太過堅持,畢竟當地物價並不高……文化資產豐富的峇里島,要買到獨具特色的紀念品並不難,懂門道的人,通常會根據不同類別,到特定地區購買。
一般來說,買繪畫作品當然是到有「繪畫村」之稱的霧布挑;木雕成品,記得在參觀馬斯木雕村時,就找中意的下手;買編織品,田喀南的沙龍、編織品素質一流,不過,當地最完美的編織品通常是留為自用,出售的Double Ikat通常是有一點小瑕疵的,例如,露出一點線頭或凸一點線球,不過,因為這樣的編織品完成需一年、做工精細,且瑕疵並不嚴重,所以,仍然值得購買。
除此之外,具有特色的骨雕(牛骨)、椰子殼雕刻,在參觀岩雕石龕的卡威山附近可看到;喜愛銀飾品的婦女,則可到馬斯南方的Celuk沙路克逛逛,也會有意外的驚喜,不過,此地的銀純度不如台灣,僅能以一般飾品視之。
其實,在峇里島,隨處都可看到販賣前述產品的商店或攤販,只是,在選擇上可能沒那麼多樣化,價錢也許會稍微高一點,更重要的是,「血統」純不純正的問題,因為,他處的這類民俗藝品較有可能摻雜非峇里島的產物,傳統特色及做工「可能」稍差。
和在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在此地購物,「殺價」是不可少的程序,最保險的方式是從半價殺起,再慢慢往上加。不過,有些東西如果真的喜歡,也不必太過堅持,畢竟當地物價不高,買回喜歡的東西還是值得的。
一般來說,較正式、較大的表演最好在旅遊資訊中心購買,在車子的安排上較有保障。
【資料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