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購買保險的目的不在賺錢,沒有「積極生財」的效果,反而在於獲得一定的保障。但是,如果買錯了保單,不但無法發揮保險既有的保障功能,更有虛擲保費的可能。

 

常久以來,國人對保險似乎存在著兩極化的情結。喜愛保險的人,認為它是宇宙超級萬能的工具,不但優於其他金融投資工具,也是唯一值得投資及購買的商品。誇張一點的說法,簡直是把它提升到了「萬般皆下品,唯有保險好」的地步。

 

相對地,因為發生理賠糾紛或是認為受騙上當的人,不但對保險完全嗤之以鼻,連帶也對保險業務員恨之入骨。總是覺得壽險顧問跟過去「拉保險」時代沒啥差別,就是要想盡辦法掏光客戶口袋的預算。

 

筆者向來就認為,這世上沒有「絕對好或不好」的商品,只有「適不適合」的差異。而關於適不適合的定義,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保戶有沒有徹底認識保險,並且將它化為人生路途中,能將風險適時且適當轉嫁的一項助力,而非阻力。

 

儘管多數民眾對於成篇累牘,文字與條文密佈的保險契約望而卻步。但是,只要能掌握住保險的幾項重點及精神,同時深入了解,不但不特別困難,還將有助於一般大眾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充足且需要的保單。以下是筆者歸納整理,購買保單者的五項基本修練。

 

一、知道不同險種的用途及適用對象。不管是人壽保險還是產物保險,不同類別的險種,都有限定的保障範圍。而此處所指的範圍,包括了「發生事故」以及「發生時間」的不同。

 

舉例來說,人壽保險中的生存險、死亡險、年金險、意外險、健康險…等,都代表了保障不同的事故發生狀況;而定期與終身的差別,則是保險公司對被保險人保障的期間長短。

 

為什麼搞懂不同險種有這麼重要?原因就在於這常常是保險公司與保戶間,發生理賠糾紛的重要關鍵。許多人常認為自己有買保險,卻不知道自己所買的保險,根本沒有涵蓋到所發生的事故。

 

就舉常常發生糾紛的意外險與車險為例吧,許多人認為在「預料之外」的身故,就屬於意外險的範圍,但事實上卻不是;又例如許多人買了汽車銷售業務員推銷的所謂「全險」,車禍發生之後才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啥保障都包含在內的『全險』」這回事;而住宅火險的理賠金額,更不見得是原先投保金額,也不是連土地價值都保障在內…。

 

保戶如果擔心自己買了「不保險」的保單,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問問銷售的壽險顧問:「這張保單在什麼情況下會理賠?」保戶可以根據業務員的回答,來確定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適當保單。

 

二、搞懂保險契約條款。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關於各項理賠金的定義(在何種情況下會理賠,以及理賠金的計算方式)、除外條款,以及在購買保單之前,保戶每年要花多少的保費,才能獲得這發生於萬一的理賠金?

 

以國人常買的住院醫療險為例,並不是所有住院醫療險都有手術給付,有些僅限於住院時發生的手術才理賠,門診手術則否;有些手術就算有理賠金,但會視動手術的部位與名稱,而有不同比例的增減…。

 

有些保戶認為「給付項目眾多的『通通有保』式保單」較優,事實上,保戶應該比的不單是給付項目多,還要看用同一筆保費所換算出來的理賠金高低,以及各項比例所發生機率的高低,做為比較依據。否則,發生機率不高的理賠項目多,或是理賠金除以所繳保費的比例較低,都不見得是划算的保單。

 

更有的保單會設定一定的理賠「排除條款」,例如領了甲項理賠金,再符合乙項標準時,必須扣除已領的保險金;或是符合同一項標準,但在一定期間之內只能請領一次。

 

當然,保單契約條款通常是不太容易讀懂的法律名詞,保戶儘管不是法律專家,但也可以透過向業務員詢問「這保單的理賠項目有哪些」、「理賠金額是多少」,以及「是否有給付上限」…等問題,才能進一步確認購買不同保單的優勝劣敗。
三、了解保單DM以及契約條款中,與「收益」或「報酬」有關的數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預期報酬率≠保單預定利率≠實際投資報酬率≠銀行存款利率。

 

說起來並不誇張,筆者過去就聽過某家銀行理財專員,告訴客戶可以直接把保單預定利率,當做是銀行定存利率般的預期報酬率。但是保單預定利率原本只是計算保戶繳交保費的標準,根本不能與市場報酬率混為一談。

 

保戶會遇到這些與「收益」或「報酬」有關的數字,通常是在購買儲蓄險(正式的名稱是「定期或終身還本壽險」)、投資型保單與分紅保單上頭。但由於有不少業務員,為了讓保單便於銷售,總是會刻意誇大或誤導了相關收益,值得保戶深入了解。

 

以投資型保單為例,壽險顧問們通常會透過公司的套裝軟體,列印出來保戶未來數年(例如20或30年)的保單價值預估。不過,為了讓保戶印象深刻,保險公司通常會以一個較高的預期報酬率,算出保戶在持續繳交保費之下,每年保單價值的累積預估值。

 

目前一般保險公司所設定的預期報酬率,都在5%以上。但是保戶應該注意的是:預期永遠不等於實際,同時預期的數字絕對不能超過市場水準太多。以目前市場年收益率最高不過5%為例,假使投資型保單的預期獲利率是用超過5%的數字計算,事實上是有高估之嫌的。

 

另外以分紅保單為例,雖然購買的保戶是像投資股票一樣,著眼於公司的經營獲利水準。但是,由於分紅帳戶與保險公司一般帳戶仍有不同,因此不能光是看保險業務員給你的保險公司過去數年的獲利狀況。

 

因為雖然分紅保單為滿足資訊揭露的原則,採用分設帳戶的方式,也就是採用「會計帳分離」的分式,將分紅保單的帳戶從一般帳戶中獨立出來,與一般帳戶有所區別,有利於計算個別分紅保單實際經營的損益情形。

 

但是這個隸屬於一般帳戶的分設帳戶,並不等同於保險公司的一般帳戶,保戶也就不能把保險公司一般帳戶裡的獲利狀況,等同視做分設帳戶裡的收益也是一樣的多。

 

事實上,不管是購買分紅、投資型保單或儲蓄險,保戶應該有以下的基本認知:保險公司都是營利事業,而不是慈善事業,所以保戶不太可能佔到保險公司便宜。因為保險是透過眾人的力量,達到分散風險的目標,所以日後保戶會拿到多少保費(理賠金額),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而這之間的比例,絕不可能高於市場一般行情之上。

 

四、注意保單的購入門檻及成本(特別是隱藏的費用)。前述收益產生誤導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保戶常常忽略了保單的高附加費用率,以及按月採固定金額,或依保單價值金計算的各項管銷費用等。

 

以投資型保單為例,保單每年還要扣掉一定的附加費用、每月保單管理費、依不同性別及年齡扣取的危險保費,甚至還有保單部分解約、基金申購、轉換等的費用。這樣七折八扣下來,就算每年的投資收益可以達到10%或20%,實際收益也縮水不少。

 

除了隱藏的購買成本外,最值得保戶注意的是購買門檻,特別是以變額萬能壽險及變額壽險為例,保險公司為了規模經濟的問題,所以會要求保戶繳交一定金額以上的保費,保單才能生效。

 

許多保戶光只著眼於業務員所訴求的高收益,卻常常忘了將這些成本及門檻計算在內,等到某一天檢視自己的保單帳戶價值,才發現金額縮水許多。此時,就為時晚已。

 

五、搞懂保險中的各種關係人,例如:要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其中,又以受益人的設定最為重要。因為受益如果設定正確,才能發揮節稅及保障的最大功效。此外,如果保單不特別註名受益人的名字,不但未來此筆保險金將被視為被保險人的遺產課稅,應該得到這筆保險金的人,也可能拿不到這筆救急金。例如過去曾經發生過滿多的,「先生將受益人寫『配偶』,結果離婚後再娶,原配就完全無任何保障」的例子。

 

筆者相信,如果一般大眾能了解以上購買保險的五項基本修練,就算不一定能成為保險界的專家,也不致於讓自己被騙或上當,花了大錢卻買不到適當的保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