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類對建築的需求,已經從穴居時代的遮風避雨到現今的追求舒適健康,而隨著資源短缺的問題浮現,過去象徵經濟掛帥的水泥建築,如今看來不但是過度的使用水泥,同時也給予地球過多的負擔。


攝影、剪輯/陳忠峰
 

攝影、剪輯/陳忠峰

時至今日,民眾對於能源短缺的問題已經有所認知,『節能』成為這個世紀的主流思考,全球產業都以溫室氣體減量做為目標,高耗能的建築自然也不能例外,必須朝向永續生態的方向邁進,從再生建材的使用、建物的外殼設計都要以低耗能作為考量標準。

在建築的耗能上,費最大的便是照明及空調的用電,因此如何妥善的利用周邊的自然條件來解決這兩大問題是綠建築強調的重點。以台灣而言,夏季的冷氣空調使用是每年夏季用電量高漲的主因,而冷氣所排放出來的熱廢氣又充斥在城市中,熱廢氣又進入室內,又得開冷氣,不斷的熱氣循環就形成所謂的熱島效應。因此建築設計還是要在源頭就去思考到這個部分,然而在台灣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舊式住宅,在新的建築尚未取代舊有的住宅之前,我們應該要怎樣做才能減低耗能呢?

21世紀議程協會所舉辦的住屋節能行動,就是從這樣的構想開始,在網路上邀請住戶一同來參與,看看是否能透過小動作的改變,降低耗能。經過一年的時間來監測電費的數據是否有實際上的變化?從去年開始紀錄的住家當中,經過這幾個月的電費紀錄發現即使是小動作,像是換裝省電燈泡、鋪設隔熱磚、使用分離式的能源開關,除了改變觀念之外,還真的替荷包省了不少錢,積少成多的成效實際的展現在這次行動的實踐上。

生態綠建築的思潮來襲代表了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尊重,而舊建築的改造則象徵了人類對於環境的反省能力,當我們不再篤信一切人定勝天的道理時,我們才能以平等的角度來看待自然所給予我們的,也才能善盡大自然所蘊藏的無窮能源,因此如何讓建築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是我們必須要努力的課題!

●側記:
所謂的綠建築,第一要件就是在白天室內不能開燈,使用自然的採光,過去我們建築的主流設計都以鋼筋混凝土為主流,但台灣氣候潮濕而溫暖,水泥除了吸熱在使用過程中也會吸收大量的水分,潮濕的天氣讓水分無法排出,因此這樣的建築環境是否真的適合台灣氣候呢?這個被稱為20世紀如同魔術般的發明,在台灣卻是造成住宅耗能的元兇,當然使用水泥不是罪惡,但是要在適合的地方使用,如何妥善的使用建材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緣起:
台灣蓋房子的速度很快,快到讓你來不及思考這個建築該怎樣好好設計,如何妥善利用自然環境時,建商就會要求設計師盡快的作出一整排,照本宣科的房子,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整排的房子如同工廠的作業線般,整齊而劃一的矗立在山頭,但這樣的房子真的好嗎?當房子成為一個耗能的建築,我們又該如何做節能的改善?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節目──第390集「人與建築的對話」。本集將於2月9日週五晚間21:00~22:00播出,2月11日早上08:00~09:00重播。

本集節目精采內容簡介如下:

【封面故事】人與建築的對話
台灣蓋房子的速度很快,快到來不及思考,如何妥善利用自然環境。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整排的房子如同工廠的作業線般,整齊而劃一的矗立在山頭,但這樣的房子真的好嗎?當房子成為一個耗能的建築,我們又該如何做節能的改善?(記者林燕如報導)

【看守台灣】誰的立體停車場
已經發包的振華立體停車場,目前仍是個平面停車場,周圍居民已經要忍受廢氣、噪音,改建成六個樓層的立體停車場,等於住家外就是煙囪。居民表示,停車場目前白天、晚上都停不滿,市府花3.8億元蓋立體停車場,是要拿來養蚊子嗎?(記者陳佳珣報導)

【人與自然】藝術心體驗
光影、色彩、線條、明暗在藝術大師李梅樹的畫作中巧妙運用,李梅樹對鄉土的關懷透過作品與觀眾對話。油畫是只能看、摸不得。但是,眼睛看不到的盲人,卻只能摸、看不到,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如何引導盲人,感受繪畫作品中的精妙?(記者陳佳珣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rren.chen 的頭像
    darren.chen

    兩個兒子的爸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