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個人長年的觀察,一般人與設計師配合,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其實不只是消費者,設計師遇到的每個案子、每位業主,也都是同樣的心情,畢竟,除了不肖業者外,大多設計師都是希望完成個案後,賓主盡歡,成就自己和業主都滿意的作品。

  經過多年的人才培養,國內室內設計業可說百家爭鳴,大至上百人規模,小至一人工作室,都有設計師在接案子,滿足不同客層的需求。由於一般人對室內設計專業不了解,因此,選擇設計師時,難免以價格導向,最常見的例子是希望設計師免收設計費,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設計師的創意同樣也是智慧財產,表面上不收設計費,但肯定會從工程中將設計成本賺回來,相對的,因為是「免費」設計,圖面難免不完整,同時也埋下了日後施工結果與期待的落差。

  再者,國內的裝潢工程競爭非常激烈,不只專業設計師接案,連木工都變成設計師出面搶案子,既要免費設計,工程價格又要有競爭力,為了維持利潤,施工品質也就難保,偷工減料是常有的事,要不就是後面追也追不完的「追加款」,整個算一算,消費者損失的,恐怕不只是金錢而已。

  除了價格問題,許多消費者觀光回國後,總帶著夢幻的想像:「我的新家要有峇里島風格的臥室和浴室,還要有法式的客廳、美式的廚房…」因此,即便交給設計師,仍然堅持要有這些元素,最後,得到的反而是個四不像的空間,失去了整體應有的氣氛,這也是設計師所不樂見的。另一種業主是三心二意,今天看到雜誌廣告指定要「設計成這個樣子」,明天看電影,又覺得「裡面的客廳也不賴」,這樣的業主,肯定到最後都不會得到滿意的設計,因為「下一個想法一定比現在的更好」。

  此外,不少業主希望設計師把整個空間「填滿」,認為「就是不會佈置才會找設計師」,但是,設計師畢竟不是住在裡面的人,空間的氣質要靠空間與人的互動產生,設計師的確可以把空間設計得很有味道,如果住在裡面的人生活習慣依舊,那麼,空間最後呈現出來的,會是和居住者一樣的氣質。如果設計師能夠適時的「留白」,讓居住者靠著生活的過程去累積,空間才會有生命。例如,一整面牆上掛著孩子從小到大的塗鴉裱畫,肯定比買現成名畫海報有生命多了。

  那麼,如何將糾紛與期待落差降到最低呢?首先,要找有口碑、負責任的設計師或設計公司。這點可以從業界及親友合作經驗中得知。一般稍具規模的設計公司,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及信譽,比較不會出現上述缺失,對消費者來說,至少有了第一層保障。

  找到設計師後,一開始的溝通就要非常透明,包括預算、設計內容及進行方式都要談得很清楚。為免看不懂設計,除了設計圖、施工圖外,可要求以3D、透視圖輔助說明,以增加消費者對完工後的了解,不少負責任的設計公司會在溝通過程中找來類似風格的圖片供消費者參考,並且在施工前做好材料表給消費者確認後才進場,所有的追加均須將圖面及預算報經消費者簽字確認後才進行,如此一來,完工後才不會產生糾紛,反而壞了原本新居落成的喜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rren.chen 的頭像
    darren.chen

    兩個兒子的爸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