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一百多年前,人們發現了光化學反應之後,可以將影像顯示在相紙上面的技術,就成為人們除了繪畫之外,另外一個留下珍貴回憶的方式,隨著技術的進步,用來記錄光學反應的媒材從單純的單色銀鹽粒子,一直演變到彩色的多層次影像,也讓人們可以記錄下更多的東西,到近15年為止,利用銀鹽底片為基礎的影像製造過程,一直是人們記錄影像的唯一工具,不過近年來在半導體技術的支持下,出現了利用光壓強度與電荷轉換的感光原件,使得原本的物理現象可以透過數值轉換晶片(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影像引擎),轉換成0與1的數位訊號,變成在電腦上面可以處理的影像檔案,許多廠商著眼於數位處理的方便性,將這個光學與數位的轉換結構,結合以往底片相機的光學性能,就成為我們現在所常看到的數位相機。

     不過在一開始,數位相機在拍攝影像品質跟價格比上面,並不太能夠被一般的消費者所接受,所以只有比較專業的領域,例如軍用或者是比較特殊的數位影像用途,後來隨著半導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性能不斷提高、價格不斷降低之下,讓數位相機變成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數位產品,尤其是因為數位相機所拍攝出來的影像,不用經過繁複的化學顯像過程,就可以快速的獲得電子影像,節省了許多後續的處理與時間,讓以往不知道拍攝結果的拍照者可以立刻知道成果如何,加上不用使用底片等耗材的方便性,使得數位相機的銷路更是一路長紅下去。

數位相機的基本結構

     跟傳統相機一樣,數位相機需要有一個光學透鏡結構,來讓被攝物體的反射光線可以聚焦在感光媒介上面,顯示成為清楚的影像,基本上由光學結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固定焦長鏡頭與可變焦長鏡頭兩大類,以目前大部分的數位相機來說,大多是以可變焦長鏡頭為主。此外鏡片的材質與表面鍍膜,也會影響光線的折射率與穿透性,這方面也是某些廠商所關注的地方。

     不過雖然是這樣講,廠商在採用鏡頭形式的時候,會因為相機的定位以及機身結構問題,而採用不同的鏡頭結構,在固定焦長的鏡頭組合上,因為所使用的鏡頭結構裡沒有需要調整的機構,所以可以將整個體積做的很小,所以像是比較小型的網路攝影機,或者是一些小型的DV,大半都是使用固定焦長的鏡頭形式。

     而一般使用可變焦長鏡頭組的數位相機,在變焦的形式上面又可以分為幾種方式,一種是所謂沉胴式的設計,利用一節節套筒的伸縮,來進行焦長的調整,達到廣角或是望遠的取景效果。因為沉胴式設計出現的時間較早,在可靠度以及光學穩定性上都已經達到相當優異的水準,所以目前市面上的數位相機,大部分都是使用沉胴式的變焦結構。

     而另外一種變焦結構,則是潛望鏡式的的光學結構,以構造上看起來,名符其實的就是利用潛望鏡的原理,將在鏡頭內部的光學路徑做一個90°的彎曲,變焦機構從與機身垂直的方向變為與機身水平同向的配置方式,這樣一來可以將變焦機構設計在機身結構內,可以讓機身體積作的比較小巧,以目前市面上的清薄型隨身數位相機來說,有很大一部份是使用這種鏡頭形式。

     要說數位相機與傳統底片相機的最大不同,就算是在這個感光元件上面了,由原本在底片上的溴化銀粒子轉變在感光元件上的,大致上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電荷隅合元件(Charge Couple Device),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CCD,原理有點類似我們一般計算機上用的太陽能電池,主要是由矽晶半導體所組成,利用光電轉換效應,將所接收的光線轉化成累積電荷,光線越強,所累積的電荷就越多,再經由CCD上面的通道線路,將這些累積電荷傳送至放大解碼元件,將累積電荷的強度還原成CCD所接收到的光線強度,經由影像引擎轉換成0與1的數位影像,就成為我們所看到的數位照片。目前一般市面上所能看到的數位相機,大部分的感光元件都是採用CCD為主,而我們常常聽到的多少百萬畫素的數位相機,就是指在CCD上面有多少感光元件,也代表了這台數位相機所能拍攝的影像解析度。

     另外一種感光元件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的技術所製成,所以統稱為CMOS Sensor,這個技術廣泛應用在IC產品的製造上,像是記憶體、處理器等,也是用CMOS的技術製成,所以CMOS的製造技術上比較成熟,尺寸也容易做的比較大。CMOS Sensor與CCD相同,可以感應光線的強弱來轉換訊號,不過與CCD不同的是,CMOS使用的是矽鍺半導體,在其上分為兩個單元,一個是PMOS的部份,一個是NMOS的部份,依照接受訊號與否,CMOS Sensor利用這兩者產生0或者是1的數位訊號,將光線直接轉換成數位,比起CCD少了一個類比數位轉換的過程,不過因為訊號強度不高的關係,CMOS通常會在畫素單位的旁邊設置了訊號放大器,來讓加大訊號強度,這樣以來就不免容易產生雜點與過熱的狀況,也帶給人們在以往CMOS機種畫質不如CCD機種的印象。

     不過因為CMOS的製造技術成熟、成本較低,耗電量也較CCD少,所以在一些比較小型的相機,像是手機鏡頭或是網路攝影機等,常常會用CMOS作為感光元件。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出現了新一代的Fill Factor CMOS,利用新的半導體製程技術,提高了單一感光單元(畫素)可以接收光線的比例面積,使得這種 FF CMOS在接收光線的敏感度,以及雜訊抑制上能夠獲得有效的性能提升。

     而到底CCD與FF CMOS到底誰優誰劣,其實很難說,只能說因為物理特性的不同,在使用的相機層面上也有所不同,CCD因為受限於製造良率以及製程結構的關係,元件的面積較小,但是在技術的提升下,單位面積的感光元件數也不斷的在上升當中,使得小型相機也可以擁有拍攝6百萬畫素等級影像的能力。而FF CMOS Sensor則是因為Fill Factor的特性與CMOS的製程,可以將感光元件的尺寸做大,塞入更多數目的感光單元,所以像是全片幅尺寸、高畫素值的數位單眼相機,大多都使用FF CMOS作為感光元件。...<請詳見7月號微電腦傳真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