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今全球相機大廠早已轉為Canon、Sony、Nikon等廠牌,當我們回顧過往的百餘年,有些品牌已不復記憶,但仍有許多經典機種讓人再三回味。
經典相機許多發明在當時看來是創新,沿用至今成為「經典」之作;例如1959年Nikon首度發表機械相機Nikon F,意指不需裝電池就可拍照,1992年推出近似現今人手一台消費機FM2,更是吸引大批同好爭相搶購,10幾年過去,經典款Nikon FM2若保養得當依舊能使用。
與現今靠著電子與感光零件的數位相機不同,若液晶螢幕LCD等電子器材毀損,數位相機等同報廢。早年經典相機感光靠底片、需手動操作,讓許多相機得以保存至今,若內部構造未受潮毀損,能找到相應電池,多數相機都能持續使用。
Leica M3 永恆經典
|
Leica一直以連動測距(RF)相機稱道,運用三角函數原理測量與被攝物距離,實際上相機擁有兩個對焦窗口,透過觀景窗看到的是兩個影像,利用手動調整焦距重疊圖像即完成對焦。但連動測距系統不如單眼相機使用簡便(影像直接由鏡頭反射至觀景窗不需再疊圖),若連動測距相機替換相機鏡頭,觀景窗看到的景像範圍便不準確,得另外加裝輔助觀景工具,增加使用困難度。
Leica M3首度將觀景與取景窗合而為一,保留RF系統,在觀景窗加入框線範圍,使用者若替換鏡頭僅須對應觀景窗框線,就能掌握拍攝範圍,進而改正視差;另外鏡頭採「刀狀卡口」,更換也更迅速方便,推出後即成劃時代的經典機種。
Lomography LC-A 意外成名
|
1982年聖彼得堡LOMO總部奉命為蘇聯設計一款輕巧方便、耐用堅固適合情報人員的相機,於是LOMO仿效日本Cosina CX設計一款輕巧相機LC-A,但因重量與大小仍不符當局需求,大量生產的LC-A只好轉做商業用途賣給民間。
剛開始LC-A並未引起廣大回響,直到幾個奧地利學生去布拉格度假,意外發現特殊鏡片有著獨樹一幟的成相與色彩,愛上其特殊丰采,回國後在維也納成立Lomography Society;爾後向俄國申請重新量產,生產的LC-A則命名為LOMOCAMERA,機身印有LOMO字樣。
當Lomography以底片影像驚喜不斷延伸至全球各地(2009年進駐台灣),也漸讓LC-A有知名度,過去無人賞識的LC-A進而成為Lomography經典機款,成為玩家的夢幻逸品。
當科技遇上經典
今年春季Fujifilm推出的X100吸引不少攝影家、收藏家注意,X100訴求「復古經典」,純手工打造仿造經典機,方正外型典雅細緻;但真正吸引玩家則是X100配備混合式觀景窗「Hybrid Viewfinder系統」,能夠切換光學與數位觀景窗。
Fujifilm X100結合數位與光學技術,操作上仍維持經典機手動操作快門與光圈,讓玩家享受數位科技同時也能有調整對焦、光圈等手做感。
目前市場仍有經典相機延續款,例如OLYMPUS E-PL1便是PEN再造與變革;由於OLYMPUS與Panasonic共同研製Micro 4/3系統,Panasonic繼之推出的GF系列外型也有著濃濃復古味。
Ricoh GR1s 袖珍低調
提到袖珍但仍具質感的隨身相機,許多攝影玩家首推Ricoh GRD,而Ricoh GR1s正是數位機種GRD的起點。
1996年Ricoh推出第一台輕薄機種GR1,限量製作3,000台立即售罄,有鑒於市場回響,Ricoh繼而持續推出GR1s、GR21、GR1v等改款底片機種。精簡外觀看似不起眼,然而GR1s機身為鎂合金打造,鏡頭由德國信乃達製造設計,另也有手動調整曝光、光圈先決等考究的攝影功能。
OLYMPUS PEN系列 平價機款
攝影技術普及的現代,很難想像在20世紀相機初始發展時,因技術與價格隔閡,始終是攝影師或有錢人的興趣。直到1959年日本OLYMPUS PEN上市,以「所有人都能負擔的相機」為行銷策略,當時相機約需日幣兩萬元,OLYMPUS PEN只要6,000元,一上市果然熱銷不墜。
然而其特殊性卻反成為發展絆腳石,PEN快門、測光等設計均是OLYMPUS專利,導致他牌無法參與競爭也讓市場日漸窄小,1966年PEN-F推出後成為最後一代。但方便、輕巧、平價三大優勢,仍讓PEN產製的17年間,全球熱賣1,700萬台。
沉寂50年,2009年OLYMPUS重新推出數位化E-P1,有著仿古外型、延續過往的方便輕巧,隨設計改良也陸續推出E-PL1、E-PL2等。不論數位化與否,50年鑄造的歲月歷史,仍讓許多OLYMPUS攝影愛好者津津樂道。
經典相機哪裡找
別以為接觸經典相機難如登天,事實上台灣仍有著許多骨董相機收藏家,台北博愛路相機街就為二手機挖寶地;另外若想購買經典機,透過Yahoo!奇摩拍賣、露天拍賣、樂天市場皆可買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