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波灣國家如科威特和卡達,可能沒有太多動機出售政府資產。但在突尼西亞等革命後的國家,政府可能降低資本市場的保護門檻,藉此加速財富重分配的過程,以安撫不滿現狀的民眾。
對投資人來說,這些擁有大批年輕人口的產油國家,將因與舊政權連結的結構鬆動,浮現契機。觀察家認為,未來改革議程不會出現大規模私有化,開放石油和天然氣更是禁忌話題,但金融服務、電信和旅遊等產業卻可望邁向自由化。
阿拉伯世界向來擁有不少外國投資,然而由於股市被嚴格控制,市場流動性低。若政府脫售國家對上市公司的持股,將顯著提振外國投資。
湯森路透的資料顯示,阿拉伯國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無論是透過掌權者、主權基金或直接持有,價值高達3,200億美元。這項數據並未計入突尼西亞,當地許多公司由前總統班阿里的親族所有。
突國過渡政府承諾將追討這些資產,包括旅遊和礦業等重要產業。突尼斯經紀人阿亞里說,大部分資產將透過直接出售或股票上市的方式處理,「政府不熱衷把資產收歸國有。當下重要的是透明化與取得技術」。因應失業,突國新政府也將強化吸引外資。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前,外資僅占突尼西亞國內生產毛額6%。
埃及向來是經濟較為開放的北非國家。即使如此,當政的軍方是否願意放棄從橄欖油生產到汽車製造等產業的大權,仍是未定之數。IHS全球透視(Global Insight)資深中東北非經濟學家布拉孟丹直言,私有化的機率十分低,因為這些產業是軍方的搖錢樹。
動盪最劇烈的利比亞,則諷刺地成為最被外資看好的國家。利比亞是全球第12大產油國,分析師認為,若局面回穩後油氣基礎建設沒有遭受太大傷害,當地經濟可望起飛。2004年西方解除利比亞多項制裁後,投資人顯露高度興趣。
Renaissance資產管理非洲投資團隊主管達米巴說:「利比亞經濟不像北非其他國家那樣先進,因此從投資的角度來說,該國將因低期效應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標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