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城市裡,市民們捲起褲管到農場跟農夫們一起親近泥土,吃沒有被汙染、沒有被產銷制度剝削的真正有機食物。
說來與有機食物的相遇時間甚早,可以追溯到早期在台灣幫農委會寫稿的時光,奔波於各鄉鎮有機農場合作社,後來採訪工作裡又有機會接觸到德國斯圖加來的有機農產品,那香氣誘人長相抱歉的蘋果,著實讓我的飲食生活大為改觀;可如今在比利時得天獨厚條件下,我所認識的有機生活,已不再侷限於農藥的容許範圍限定,或是認證標章的建立爭議,人人自危則不如走出都市進入農場,親近田園與農夫們搏感情,方能在嚼著菜根香中體驗有機哲學之奧妙。
尋回食物原始滋味
曾經因為接下比利時有機食物推廣設計的案子,下班後常常帶回拍照剩下來的草莓、豆腐、醬油、橄欖油及香蕉等等食材,一開始被那明快簡約的包裝設計給吸引,打開試著吃幾口以後覺得味道真是「鮮明」透徹,尤其那串香蕉,讓我回想到小時候愛吃的高雄旗山鎮肥滿酸香帶有一點土味的香蕉,與長大以後在台北吃到的香蕉滋味差異有天壤之別。
眾裡尋它千百回後才知,原來現代科技進步,農夫們為了蔬果的快速生長並使之更香甜,以便於四季盛產利於外銷,加了過多農藥與增長劑後,破壞了食物該有的天然酸香,於是我們竟然忘了許多食物的原始滋味,此時有機農業像是一道曙光般拯救了味蕾;但是當有機的健康與環保意識被過度膨脹與包裝之後,近年來在都市裡竟然誕生了一群「有機憂鬱貴族」,他們住在有機建材蓋的綠色公寓裡,日日指定食用超市有機櫃裡的生鮮蔬果,天天上健身房做瑜伽,長久下來他們體能也許有改進,但是心靈上卻是依舊憂傷蒼鬱。
親近泥土 拜訪農場
回歸泥土與農業時代生活的聲浪,在都市中像傳染病般散播開來。農地遠不如鄰國地大物博的比利時人深知,如果不好好利用與保護自己家鄉所剩不多的農園,加以孕育與灌溉,那麼下一代真會成為「只吃過豬肉沒看過豬走路」的城市兒童,幾年下來布魯塞爾果然遠遠超過歐盟許多城市,成為擁有最多都市農田的首都,因此一有休假日,沒有百貨公司可以逛,厭倦過度包裝的超市食品,布魯塞爾市民們選擇捲起褲管到農場,跟農夫們一起親近泥土,關懷四季時蔬與土壤的變化,直接在農場拿著草編籃子跟農夫購買新鮮蔬果。
我們最常拜訪的農場,是位於布魯塞爾北方市郊的Nos Pilifs,這座由政府輔導身心殘障者經營的農場,是一座標準有機農園,每個周末都安排有不同的課程指導都市人認識農產品種植技術,許多家庭帶著小孩一起來上課,從春天的蘆筍與草莓、夏天的番茄與櫻桃、秋季的南瓜與蘋果以及冬天柑橘與布魯塞爾抱子甘藍等等,每周均來上課並持續3年的鄰居西西雅說,農場體驗讓她終於認識了賦予她食物的農夫們,吃下沒有被產銷制度、農會剝削、長途運送等層層汙染的食物,她的「有機憂鬱」也因此一掃而空。
食用當季盛產蔬果可以保證不加農藥,購買在地化產品可以減少運送過程的汙染,以及降低包裝成本,認識製造食物來源的農夫們,可以珍惜所吃下的每一粒稻米。我在比利時所認識的新興有機生活是如此簡單、如此經濟又實惠,它跟農藥容許量與標章或價格制定無關,它關乎的是,你對這片土地搏下多少感情,又為這土地付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