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吳文琪
【設計新生活】活動自展開以來,居家周報編輯小組接到許多詢問電話,許多讀者躍躍欲試,渴望加入這個活動行列,將空間交給專業設計師改造。報名火熱進行中,請讀者詳填報名資料,儘早報名。本周繼續由蘇曉蕾及金禹岑兩位優秀新生代設計師,為讀者探索餐廳廚房的空間妙用。
走進蘇曉蕾在台北故宮附近隱密的住處,她不好意思地說去年底才搬進來,本來想要自己動手裝潢,卻因為太忙了,所以只做了足夠生活的部分便停了下來,其中還包括幫兩隻小貓準備舒適的小窩。這個「未完成」的空間,其實已經具有她個人風格的雛形,簡單的空間配置,和她對於生活的看法不謀而合。
不需要複雜的裝潢,重要的是使用方便跟配合需要。畢業後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兩年,坦言離開事務所的原因是想要有更多的個人生活時間與空間。她表示事務所的工作並沒有不好,只是上班畢竟有上班的規範,不能隨心所欲調整工作的分配。她不能想像怎麼有人可以一直處於工作狀態,而不兼顧生活品質。「在事務所可不能想要出去散步曬太陽就隨意走出去呢。」她說。所以毅然決然放棄事務所穩定的收入,希望留給自己更充裕且自由的時間,自在地享受生活。
廚房 不是屋子的裝飾品
愛好生活、擁抱生活的蘇曉蕾,除了願意停下腳步留意身邊的一草一木外,同時熱中於花工夫在廚房裡烘培各式甜點。所以對她來說廚房不是屋子的裝飾品,而是真正需要花時間在裡頭工作的地方。
由於過去的做法一直把廚房當作是不重要的空間呈現,或是潮溼髒亂的地方。在較密集的集合住宅裡,一旦有了採光的取捨時,廚房往往淪落為第一個被犧牲掉陽光的地方。廚房總是設置在房子最陰暗的角落,或像三合院根本把排除在主房之外。她認為現在雖然設備進步了、生活習慣也改變了,但是不少人的想法卻還沒跟上時代,依舊停留在對廚房不是很重視的觀念。
她認為在家庭中,媽媽們動輒每天花上6至8個小時在廚房裡忙進忙出,卻沒有個歇腳的地方。且廚房老是被放置在遠離客廳的位置,很自然地媽媽們幾乎是被隔離在社交場所之外。廚房不但是媽媽上班的地方,也應當是居家生活的一個重點,既然如此就該讓媽媽們能舒適地在廚房工作。只要一點點貼心的小機關,媽媽就不會再被零碎事情切割得失去自己的時間。
廚房 也能具有社交意義
把媽媽從廚房中解放出來,不再被侷限在角落中,能夠走到明亮舒適的空間中與大家同樂,對於其他人而言,同時加入廚房辛苦的行列中。她樂於把廚房餐廳跳脫一般思考的模式,廚房可以是比客廳更具有社交意義,將廚房開展到開放的空間,提供眾多人參與的機會。不單單是媽媽們,任何在廚房做菜的主人都不再感到孤單與疏離。
對於不開伙的家庭,只要事前跟業主充分溝通,了解他們的飲食習慣、廚房主要的使用方式,還是可以創造出適當的空間。因為不管業主怎麼在細節上要求廚房餐廳的需求,例如大量的收納空間、隱藏櫥櫃,流理台的高度,這些只要與業主達成共識,在設計的時候可以容易達成目標。但是最重要的,也是她最在意的,還是空間的「感覺」。
從她自己動手整理的住處就不難發現,蘇曉蕾一點都不喜歡把家中用厚重的牆壁遮蔽起來,假使有必要,她會選擇不讓空間有壓迫感的材料且偏好彈性的隔間方式。談起遮蔽,她認為開放式廚房的設計比較人性化,假使害怕中式烹調的油煙問題,可以做一扇透明的活動拉門,可隔絕油煙又不會影響視覺的開闊感。
美感連結生活 更舒適
透過「設計新生活」的活動,蘇曉蕾想藉著活動讓大家了解到「生活」的真義,從思考自己的居住空間做起。因為房子跟人的關係很密切,很多人卻從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的住家空間,正視自己的私人堡壘。
台灣很多房子設計上不但不好看,使用上還很不方便,這就是缺乏思考空間跟自己的關係。居家改造絕不是替業主做裝潢,而是誘發業主思考他們需要什麼,一旦業主有這樣的自覺,設計師要做的只是幫忙業主滿足他們的想法。她希望從居家改造做為喚起台灣人對美感和生活連結的開始,新生活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提升每個人重視優質生活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