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三十多年前的1973年,日本老牌動畫公司「龍之子」(其大作「科學小飛俠」在本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推出了一部電視動畫「新造人 卡辛」,之後雖然因為贊助廠商倒閉而只播了36集就提前結束,但是主角卡辛孤獨奮戰的悲劇英雄形象卻已長留於觀眾心中,直到二十年後的1993年都還推出了remake版的OVA動畫。而在2004年,一部真人電影再度以「卡辛」之名推出。這究竟在向三十多年前的經典動畫致敬,或者是提出全然不同方向的反思?

電影「複製人卡辛」。(得利影視/提供)

1973年時,人類正為了登陸月球等科技成就而沾沾自喜,然而另一方面也恐懼科技文明的反噬。「機械人叛亂」就是這種恐懼的一個例子,而初代的「卡辛」正是這個題材:男主角的科學家父親研發用來處理公害的機械人,機器人因遭雷擊而產生自我意識,進而叛亂(這個典故出自經典名作「科學怪人」,而且較「霹靂五號」等科幻電影還早了十幾年!),男主角東鐵也為了彌補父親的過失,不惜犧牲生命將自己變成機械人,成為「有著機械人的人體和人類的心」的「新造人 卡辛」,與機械人軍團作戰。然而他本人既非人類亦非機械,即使最後戰勝也無法恢復成人,註定是終身孤獨的悲劇英雄。而這也正是本作的魅力所在。

1993年的remake版動畫,基本上仍保持原本架構。不同的是這次的機械人首領並非因雷擊而瘋狂,而是因過度忠實於創造者的命令「要拯救地球的大自然」,因而做出了「拯救地球的最佳之道就是消滅人類」的推論,反而成了人類之敵。在當時盛傳1999年世界末日來臨的說法,這種把「消滅人類」當成拯救地球的方法,也可說是當時流行的末世思想之一。

而2004年的這部電影「CASSHERN」又如何呢?或許是因為現代生命科學發達,主題也從老舊的「機械人叛亂」變成了「幹細胞」「人工培養器官」「重生」等方向。主角不再是機械人,而是其父親操作生命科學的重生復活人;而敵方也不是叛亂的機械人,而是從生物培養槽中爬出來的人造生命「新造人」!

在拍攝手法上,因為原作是動畫,因此在拍成真人電影時,就採用了許多電腦合成及CG動畫的做法。如此一來才能充份表達出許多畫面上的要求,許多鏡頭也能隨導演的意志而故意用漫畫式或象徵性的手法來呈現。觀眾一眼就可以看出劇中父親讓兒子復活的場面是影射宗教上的洗禮,而新造人們逃出生天的一段則又像是先知帶領子民尋找約定之地一般的景象。而為了表現出近似原作的非人類式戰鬥風格,打鬥場面的部份則使用了大量的CG動畫。幾乎看過本片的人,都對畫面的美術表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得利影視/提供

而在故事主旨上,本片就與舊作大異其趣了。畢竟一開始就講明了故事的舞台是發生在另一個時空環境中:「大戰持續了50年,終於建立了『大亞細亞共和國』…」這些都不免讓人會聯想是在影射「日本未在二戰中戰敗,而真的建立了大東亞共榮圈」的虛構歷史設定;此外主角一開始的慷慨從軍上前線,也的確有著二戰時的日本受軍國主義教育的青年為皇國赴死的味道。然而接下來的故事卻是極強烈的諷刺,主角一心從軍報國,卻只換來痛苦的殺戮記憶和毫無意義的戰死;只因少數軍頭的個人私慾,就讓士兵在前線大肆屠殺無辜百姓…或許有人會問:「這究竟與『卡辛』這個標題有何關聯?為何要用一個超級英雄的名號來拍一部反戰、反軍國主義的電影呢?」

然而仔細一想便能明白,73年動畫版的「卡辛」是拯救人類的英雄,很顯然的,對當時日本的觀眾來說,他是站在保護(日本)人民這邊的;可是2004年真人版的「卡辛」裡,導演也藉著片中的老醫生之口說了:「『卡辛』是保護人民的守護者的名字。」這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

 

當日本人在戰場上屠殺其他國家人時,這個名字叫「卡辛」的守護神還應該去保護日本人嗎?

 

更進一步地說,許多日本人認為二戰結束至今已有六十年,所以現在的日本人與二戰已經無關了,不必對亞洲的其他國家負責或道歉。然而如同片中所顯示的:只是為了先進國家有權有勢者的一點小小的享受,就可以放任軍隊在落後國家大肆屠殺。日本從戰後快速復興到一躍成為先進國家,其間數十年又是踩在多少亞洲其它國家的血淚上而爬上去的?1973年初代「卡辛」在電視上播出時,他或許是日本觀眾心目中保護人類的大英雄,然而當時也正是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期,在電視機前覺得自己受到卡辛保護的觀眾們,或許也沒想到,那時對於亞洲其他落後國家的人民來說,他們正是踩在這些落後國家人民的辛勞血淚上,享受經濟成長而看著電視啊。

 

在日本企圖修憲建軍的今天,所幸還有人推出這樣的一部電影,證明了日本還是有不少具有反思能力的創作者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