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即使不能常回家, 也能幫助年歲已高的父母安排生活, 管理健康。
康健雜誌037期
文.朱念文
幼稚園老師楊曉玲從台北嫁到高雄時,最擔心的就是媽媽。七十好幾的母親尚稱硬朗,但小毛病不斷,更讓曉玲煩惱的是,她喜歡到處看病,卻又不好好服藥,每趟回家看著一櫃子藥袋,曉玲真怕哪一天母親老花眼吃錯藥。
子女因為工作或婚姻而不在父母身邊的情形愈來愈普遍,獨居老人發生意外時有所聞,更有不少子女是老人家倒下後,才發現他們的健康早就亮紅燈。
有13年照護經驗,接觸過許多老人的獎卿護理展望基金會大台北居家護理所所長李會珍表示,雖然距離遠,只要花點心思,掌握父母的身心狀況並不難。
李會珍建議,每年一定要安排父母做老人健康檢查,了解父母各方面的狀況及醫師建議。如果老人家不喜歡做檢查,子女最好抽空拉著父母去做,一方面表達關懷,再者自己也比較安心。
回家探望時,則多觀察父母,例如臉色、唇色、眼睛、指甲的顏色是否正常,臉色不佳可能是貧血;眼球偏黃也許是肝功能有問題等。「觀色」後再進一步探究原因,如營養不夠是因為牙齒不好咀嚼,還是消化不良,吸收有問題。
此外,留意父母的活動情形,上下樓是否會很喘,或膝蓋不舒服。除了找醫師了解詳情,也要幫助父母改善,例如搬到一樓或有電梯的房子,或每次回去幫父母買好一星期的所需用品,如果真的行動有困難,還可以申請居家服務。
未雨綢繆少煩惱
健康問題如果及早發現徵兆,其實不難改善,子女先設想到、有所準備,父母便不會覺得尷尬難開口。
如男性上年紀後容易罹患攝護腺肥大,可以偷聽老爸上廁所的聲音是否斷斷續續;生過小孩的女性年紀大容易漏尿,市面上已有產品可使用,或透過手術解決。
視力對老人家安全影響很大,一旦看不清楚摔跤,可能導致骨折。平日回家可以不經意請父母看看鐘、書報雜誌,或比個手勢給他們看,簡單的舉動卻可以防患未然。
李會珍以同學為例,她比了個手勢給母親看,結果她媽媽竟說「你的手為什麼歪成這樣?」她一聽覺得不對,趕快帶媽媽去看眼科,才知道是視網膜剝離。
當老人家必須服藥、改變生活習慣控制病情,子女卻不能在身旁,如何確保父母確實遵照醫矚?
李會珍認為,要先解釋清楚服藥的重要性,如果父母排斥服藥、覺得子女囉嗦,「我這麼多年也沒怎樣,」就要請出專業人員說明利害關係。
母親曾有半年不乖乖服血壓藥,李會珍不但打電話回家提醒,還會恐嚇:「你沒看到隔壁孫媽媽中風半身不遂,你想變成那樣嗎?」每個月並撥出半天陪她看門診,因為感受到女兒關心,母親不但按時服藥,還願意去運動。
老人家因為退化,難免記性不佳,李會珍建議購買藥物分裝盒,每次回去就替父母裝好一段時間的藥,打開來就知道有沒有記得吃。就算父母能做也要幫忙,讓他們覺得子女很乖很孝順,配合意願自然提高。
設身處地多用心
有些父母退休後,因為適應不良、關係惡化,子女遠水難救近火,兩頭為難。李會珍也經歷過老爸老媽又吵又打,小孩全得奔回家調解,後來她決定分工,弟弟負責搞定老爸,她則和老媽溝通。
「最重要是替他們重新安排生活,」李會珍說,即使不在父母身邊,也要鼓勵他們跨出家門。她讓媽媽去打牌,只告誡不能打太晚以免血壓高;社區旅遊活動,她替媽媽出錢,漸漸母親有了新的社交圈,爭吵即減少。
原本兩人要離婚,她勸父母:「已經這麼老還要離婚,我們小孩會壓力很大。」即使有名無實也無妨,她希望回家可以同時見到爸媽。一番調解,現在兩個老人家像室友,各有生活圈,相安無事。
任教高中的莊秀惠則認為,小孩是最好的潤滑劑,她公婆有時吵起來劍拔弩張,夫妻就會帶女兒回老家,老人家看到小孩也就不好意思再吵,有了可愛孫女當話題,氣氛自然變好。她也會請自己爸媽和公婆到家裡小住,讓彼此生活有交集、多點調劑。
不住在一個屋簷下,更要多用心察覺父母的需求和想法。楊曉玲說,有次媽媽突然打長途電話來,她覺得不放心請弟弟過去看,才知道媽媽閃到腰受傷了。
長年接觸老人家,李會珍已練就聽父母口氣,便可猜到是否不對勁。有時他們怕耽誤女兒上班,不敢講清楚,她仍能聽出弦外之音,即使走不開也請弟弟去了解。
多付出關懷,久了敏銳度自然提高。看過許多老人床前茫然無助的子女,李會珍提醒,問題不嚴重時費心注意,才不致措手不及。
即使父母並非獨居,也別忘了定期探視問候,更要記得對擔任照顧者的親人表達感謝,並在有困難時協助解決。
如果父母親住處親友鄰居關係不錯,可請他們多關照,告知緊急聯絡方式。目前市面上已有可監控遠距離老人家生活的設備,經濟能力允許,父母不介意隱私曝光,也是一種選擇。
當雙親航向老人國度,或許子女無法常相左右,卻可以擔任他們的後勤補給,隨時提供資訊和支援。打氣叮嚀、噓寒問暖,協助父母以自信掌穩舵,展開美好自在的銀髮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