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孟加拉與印度具有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連兩國的國歌也均由印度近現代大詩人泰戈爾作詞譜曲,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前言】

本書作者劉建,1949 年生,太原人。1977 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1981 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學系印度文學專業,導師為季羨林先生。嗣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工作。20 世紀80 年代後期赴威斯康辛大學深造並任客座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國南亞學會期刊《南亞研究》副主編。主要從事印度文化、文明與文學的研究工作,同時關注孟加拉的發展。

與印度的關係

孟加拉與印度的關係,在其所有對外關係中居首要地位。印度是孟加拉最大的鄰邦。孟加拉分別與印度的五個邦接壤。兩國的共同邊界綿延曲折,長達四千多公里。

獨立初期,孟加拉與印度的關係十分密切。在獨立戰爭期間,孟加拉曾得到印度的鼎力幫助和支持。可以說,如果沒有印度,孟加拉的獨立進程將更加艱難。所以,孟加拉首屆政府甫成立就與印度建立了密切而友好的關係。穆吉布‧拉赫曼總理就職不足一個月即於1972年2月6日前往印度訪問。隨後,1972年3月17日至19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訪問孟加拉,與穆吉布‧拉赫曼總理發表了一項聯合聲明,並簽訂了有效期達25年的《印度—孟加拉友好、合作與和平條約》。該條約界定了兩國關係的未來走向,帶有一定的同盟性質。然而,在孟加拉,許多人曾經支持印度分治,因而並不願意看到印度影響力的增強,所以對該條約持反對態度。 1974年5月16日,穆吉布‧拉赫曼再度訪印,與英迪拉‧甘地在新德里簽署了《孟加拉—印度陸地邊界協定》,從而在原則上解決了如何劃定印度分治時期遺留下來的14個地段的邊界問題。此外,雙方還同意盡快交換在自己領土範圍之內卻屬於對方的飛地。在解決邊界問題的同時,印度向處於嚴重經濟困難之中的孟加拉提供援助。僅在1971年12月至1972年1月之間,本身並不富有的印度就向孟加拉提供了2.32億美元的援助,而且所有援助幾乎全部是直接撥款。截至1975年,印度向孟加拉提供了多達3億多美元的援助,居世界第二位。兩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也呈現逐漸增強之勢。

然而,蜜月畢竟不長。1975年8月,孟加拉發生軍事政變。軍政府的對外政策開始敵對印度,導致孟印關係急轉直下。印度停止了對孟加拉的一切經濟援助。兩國之間的冷淡和對立關係一直持續到1988年冷戰結束前夕才告終結。孟加拉人的反印傾向,一方面是由於擔心印度將來會干涉自己的內政並可能吞併自己;另一方面,兩國又對一些重大問題發生利益衝突。這些問題主要包括兩國之間恆河河水的分配問題、飛地問題和移民問題。由於雙方意見相左,利益訴求不同,導致兩國關係緊張。然而,在兩國關係中,理性畢竟佔據上風。雙方雖然曾經在邊界地區發生過小規模的武裝衝突,但始終能夠採取克制態度,避免事態惡化。通過長期談判和協商,雙方互諒互讓,達成多項協議,逐漸清除兩國發展深入關係的主要障礙。冷戰結束,孟印關係進入了全面合作的新階段。1990年,卡莉達‧齊亞出任總理後,強調南亞區域合作的重要作用,重視發展與印度等鄰國的關係。1991年4月29日,孟加拉遭受罕見超級颶風襲擊,形成重災。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親赴災區慰問,在關鍵時刻對孟加拉施以援手。1991年納拉辛哈‧拉奧(P. V. Narasimha Rao)出任印度總理後,不但對內實行經濟改革,而且對外推行睦鄰政策,力緩和與一些南亞鄰國的緊張關係,以創造有利印度經濟起飛的國際環境。兩國之間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時機趨於成熟。1996年,謝赫‧哈西娜出任總理後,與印度高達政府解決了兩國之間的主要爭端,使孟印關係取得劃時代的突破。1996年12月12日,兩國終於簽署了有效期達30年的《關於分享恆河河水的條約》,成為孟印關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近年來,由於孟加拉與印度的高層往來頻繁,特別是兩國外交部長定期互訪,兩國的政治關係愈益密切。雙方在運輸、公共汽車服務、鐵路聯繫、內陸水運、貿易等與經濟和民生關係密切的領域的合作也在迅速推進。兩國經貿關係日益加強。孟加拉已經成為印度在南亞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兩國的貿易總額幾乎都是逐年上升。2000至2001年度,雙邊貿易總額為9.47億美元,到2003至2004年度,更達到18.18億美元。到2007至2008年度,這一數字則達到了37.6億美元。不過,孟加拉與印度的貿易始終存在較大逆差。目前,大約有五萬名孟加拉學生在印度接受高等教育。2005年8月,兩國簽署了一項新的文化交流計劃(2004?008)。

2006年3月20至22日,孟加拉總理卡莉達‧齊亞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與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就雙邊關係交換意見。兩位總理表達了鞏固和加強兩國友好關係的共同願望。兩國都把促進雙邊關係發展置於最優先的位置。兩國還同意,雙邊的會談機制,如聯合經濟委員會、聯合邊界工作小組、聯合河流委員會以及內務秘書級會談,應當更加頻繁地舉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孟加拉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高盛公司甚至認為,從長遠看,孟加拉的經濟會如中國和印度那樣成功。事實是否將會如此,現在還難以斷言,但孟加拉經濟的發展形勢確實看好。印度最大的商業集團塔塔財團曾與孟加拉政府簽署一份意向書,計劃在該國的鋼鐵、天然氣、煤炭和電力部門投資25億美元。若計劃落實,孟加拉與印度的經濟關係將變得十分緊密。

經過數十年的互動與發展,孟加拉與印度的關係漸趨正常。曾經影響兩國關係的恆河水分配和使用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是,錯綜複雜的飛地問題還需兩國政府商量對策。此外,所謂孟加拉非法移民問題也一直在困擾兩國的關係。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孟加拉人就有前往印度阿薩姆(Assam)種植園當黑市勞工的傳統。獨立以來,孟加拉人繼續不斷跨越邊界前往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Tripura)乃至北方邦(Uttar Pradesh)和拉賈斯坦邦(Rajasthan)謀生或定居。由於兩國邊界線長達四千餘公里,孟加拉人進入印度的勢頭一直難以遏制。宗教和生計等多方面的原因,亦使印度當地居民與外來的孟加拉人矛盾不斷激化甚至發生嚴重流血事件。根據印度政府近年的一項估計,目前約有2千萬孟加拉人在印度生活,其中多半在阿薩姆邦和西孟加拉邦居住和工作。印度政府內務部認為,大量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對印度國內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計劃遣返所有孟加拉非法移民,但孟加拉政府一直否認印度存在非法孟加拉移民問題。解決這樣大規模的移民問題,只能通過和平的政治手段,而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不過,儘管孟加拉與印度之間還有上述以及別的一些問題尚未解決,兩國的關係還是在不斷深化;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兩國正在向全面合作的方向發展。

飛地問題

「飛地」是英文語詞enclave的漢譯,指「一個國家境內的外國領土」,亦即「包圍在別國領土之內的本國領土」。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在一個國家的領土之內,可有若干小塊土地的主權隸屬他國,它們便被稱為飛地。出於歷史原因,印度有一些飛地在孟加拉,而孟加拉也有一些飛地在印度,因此兩國曾因飛地問題持續發生糾紛和衝突。據印方統計,印度在孟加拉境內有111塊飛地,而孟加拉在印度境內的飛地則為51塊;印度擁有飛地的面積為17,158英畝,而孟加拉擁有的飛地面積為7,110英畝。然而,在這些飛地中,有許多塊的主權問題,兩國之間尚有爭議。在印度阿薩姆邦與孟加拉邊界上,也有一些有爭議的飛地。1974年,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與孟加拉總理穆吉布‧拉赫曼就兩國邊界和飛地問題達成一項協議,同意相互交換這些飛地。不久,孟加拉議會批准了這一協議。但是,印度議會遲遲沒有跟進。以後,圍繞有關飛地的歸屬、使用和交通等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爭執。飛地問題遂成為兩國關係的一大障礙。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拉奧政府推行與鄰國改善關係的政策,兩國之間多年懸而未決的飛地問題於是出現轉機。1992年3月,印孟兩國達成有關廷加比走廊的協議,印方同意對孟方租借廷加比走廊。所謂廷加比走廊,即一條從孟加拉本土連接其在印度境內兩塊飛地的陸地通道。孟加拉非常重視這兩塊飛地,一直想向印度租借該走廊,以加強與它們的聯繫。廷加比走廊問題的解決,對兩國關係的改善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於分享恆河河水的條約》

印度位於恆河上游,孟加拉位於恆河下游,因此如何公平合理地分享恆河河水,是與雙方利益攸關的重大問題。兩國總理於1996年12月12日簽署的《關於分享恆河河水的條約》共12條,對每年1月至5月旱季時流經印方法拉卡水壩的恆河河水分配作出詳細而具體的規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關乎雙方在每年3月1日至5月10日的枯水季節如何分享恆河河水。該條約的有效期為30年,從1997年1月1日開始生效,每5年審議一次。該條約的規定細緻全面,既使孟加拉分享的恆河河水流量有所增加,也照顧到了印度的利益,體現了一種互諒互讓的精神,因此雙方均感滿意。該條約地簽署使雙方長期穩定解決分享恆河河水問題的願望得以實現。

孟加拉與印度

孟加拉與印度具有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孟加拉居民與印度西孟加拉邦居民屬於同一民族,即孟加拉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與印度東北部一些邦的少數民族淵源甚深。孟加拉居民與印度西孟加拉邦居民同操孟加拉語。連兩國的國歌也均由印度近現代大詩人泰戈爾作詞譜曲,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兩國可以說是山水相連、血脈相同、文化同源的鄰邦。然而,兩國也存在巨大差異。印度以印度教為主,孟加拉以伊斯蘭教為主。印度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領土是孟加拉的20餘倍,人口則接近10倍。顯然,兩國的實力十分懸殊。孟加拉與印度的關係在大部分時間也是友好的。印度駐達卡高級專員公署每年向約50萬孟加拉公民發放簽證。許多孟加拉學生自費到印度留學,而印度政府則向百多名孟加拉留學生提供獎學金。儘管如此,由於地緣聯繫複雜,兩國關係因非法移民、河水分配以及邊界糾紛等問題不時出現一些波折。

《印度—孟加拉友好、合作與和平條約》

條約規定:「一旦雙方中任何一方遭到攻擊或受到攻擊的威脅,締約雙方將立即磋商,以便採取適當措施來消除威脅。」同時還規定:「雙方將加強經濟、科技和交通運輸方面的合作,並就涉及兩國利益的重大國際問題保持聯繫。」

(本文轉載自劉建新書《孟加拉—金色土地》,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